今天有幸参加了一个关于语文教学方面的会议,期间有个女性发言人上台讲话时,台下的听众开始骚动起来,三三两两的约着去厕所,或者假装去厕所。我替那个坐在台上的年轻美女感到有些悲哀,也替我们会场里不“老老实实”地假装听会的老师感到略有些惭愧。
作为一个经常需要靠说话吃饭的人,我帮她分析了一下这种状况的原因:
首先,前面发言的领导是颇有来头的,他发言持续了一个小时,听众早就有些疲惫了。更何况他在发言尾声时对接下来出场的人的介绍非常平淡,没有任何吸人耳目的地方,给听众一种感觉——重要的话他已经讲完了,接下来他要去休息一下,由不重要的人来讲不重要的话。
其次,这个女性上台发言时话筒一直没摆好位置,音量太小,我们听众要费好大力气才能听清她讲的内容,或许听众的兴趣也不高,一直没有人上去帮忙调话筒,她本人也没发觉有什么问题,这种状况持续了二十分钟左右,一个美女老师终于受不了,鼓起勇气,走上台去,拔“手”相助,解决了这个问题,声音似乎大了点,但效果依然不够好。
再者,她袒露了她自身的情绪影响了她的讲话。其实我认真听了一下,她讲的内容比较生动且很接地气,并且她一边讲一边还配有手势,可以看出她讲的很投入,当我正为她的内容渐渐吸引时,她突然来了句:不好意思,我今天太激动了,说话有点……瞬间让我觉得这个人有点不专业。听众没有发现她有情绪激动的表现,如果大家觉得她很激动,大家就不会开溜了,但她自己会这样认为,可能她对自己要讲的内容并没有十足的把握,或者对这次发言并没有准备充分。为什么我突然会有这种感觉呢?我想起了《蔡康永的说话之道2》中的一段文字:
我们身处的时代,每个人每天接触到大量的琐碎信息,窒息大量的天灾人祸,我们被训练到,把不切身的灾难都加以抽象处理,不然每天光看新闻就够我们哭好一会儿了。人与人因彼此的专业而互相接触时,那就是现实在专业的轨道上在这个轨道上,迟到就是耽误别人的时间,报告,没准备好就是浪费别人的时间和注意力。生活中当然有大小事情会影响我们在专业上的表现,我们只能尽力而为,用“我感冒了”这类的理由当做开场,是天真的以为现场所有人会因此先给你在考卷上打个大钩,再给你加10分的安慰分吗?答案是不会有大钩也不会有安慰分,这样的开场,只会使现场气氛再一开始就陷入低潮,使你的报告听起来比原本更弱更没力。如果你坚决要告知大家,你是何等苦撑着病情才完成这份报告的,那我也建议你等你鉴定完成了报告之后,在结尾时补充说明两句,大家还比较可能买账。
可能,在年龄较小时,我们会想着坦诚一点会不会让听众同情一下我们,其实如果听众比我们更专业更年长时,我们所应该做的是尽可能专业,尽可能让说出口的每句话有力量,而不是卖萌装惨博同情。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