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知道余姚这个地名,是在课本《藤野先生》中,鲁迅提及朱舜水这个名字,解释里看到了浙江余姚人,客死东洋,对中日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
以后再见余姚这个名字是十多年前。
十多年前,余秋雨的散文大江南北热卖的时候,读过他很多散文,喜欢将阅历,见闻,知识,历史,评论融为一体的这种散文风格,也就对余秋雨心生了许多关注,买他的书,看他的卫视大赛点评,读他的文章,近而对他的出生地余姚有了一种神秘之感。
神秘来源于他的一篇散文中,依稀记得他当年在余姚的一座大山里读书,那里有着很多古书,还有神秘传说,余先生的文化底蕴很大程度也受益于那些年大山里的养精蓄锐,韬光养晦。读了哪些书记不得了,但对余姚的憧憬萌生了很久很久。
这几年心学重新新兴起来,王阳明再次走入社会视野,又勾起了对余姚的向往,那是怎样的一池水,何样的青山隐隐,孕育出如此之多的圣贤才子,不得不令人对余姚深情念之。
现在,机缘之下有了一天的时间,可以去看看余姚,时间只有一天,那就一眼余姚,聊以慰藉对余姚的牵挂。
坐着17列车厢的久违了的绿皮车,到达了余姚站,百度地图做导航,骑着哈罗单车十几分钟就到了余姚第一站——王守仁故居。
大门口高高的牌坊耸立着他的赫赫功绩,后人的评价与尊荣都在“新建伯”三个大字里包含。配带宝剑,头顶官帽,官服飘飘,凝视着前方,这是牌坊后心学大成者王阳明的塑像,瘦瘦精精,目光坚定,一切都那么成竹在胸!
进入大门,人不多,十来人不急不慢的看着,读着,大殿醒目的除了王阳明的画像就当属上方的匾额:吾心光明。四个字,短而有力,敞亮的不单是一个人的心灵,还有一种历史的通透感,时代的清爽与安生!
故居从他的出生开始,到求学进京,学佛悟道,苦学各家,贬谪贵阳,龙场悟道,终成心学集大成者,以及他心学之后,讲学开慧,传播思想,匡扶社稷,普济苍生,每个生活的印记都用图文的形式呈现给前来瞻仰的游客。
“百死千难”中,他的王学走向了大江南北,跌宕起伏的人生里,他践行着“知行合一”“致良知”的人生命题。完美书写着“立德,立功,立言”的真三不朽的人格理想。最高程度的完成了中国儒家知识分子的生存价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三真不朽,吾心光明!知行合一,为善去恶!他就是这样走向世界,广为天下!
从故居出来,再骑行几分钟就到了余姚博物馆,里面是余姚的历史文化及贡献,东南最名邑,不亏此盛名,稻米,棉花,食盐,毛竹,毛笋,毛茶这三白三毛代表的不单单是一方富庶,更多的是劳动者的智慧,玉器陶瓷的工艺,纸张茶具的制作,织布农具的技术,都在展现着这个中华文明发祥地的人民的智慧与伟大!
博物馆的旁边是余姚名人馆,余姚四大名人:严子陵,朱舜水,王阳明,黄宗羲的塑像在大门正面迎接着每个敬仰这方水土的瞻仰者们。一座文化名城,必有一群群贤毕至!他们的事迹历史早已定论,恩泽后代的是他们流动着的思想与精神,余姚有他们的塑身,历史有他们的名字,我们有他们的引领!
时间匆匆,一眼只看了三个地方,四明山,河姆渡遗址,秋雨书苑,丹山赤水,杨梅酒,都已来不及,虽急急一眼,余姚厚重的底气,儒雅的文气,山水的灵气,浩然的正气却也深有体会!
山清水秀,物阜民淳,
风流人物,层出不穷
东南名邑,名副其实!
余姚,就此一眼,
吾心光明!
我心了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