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抱负,人生成功。一切对李白和杜甫来说都是经过。
齐鲁初识,互诉倾慕
闻一多说:李、杜相遇,就是两颗星相遇,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里,除了孔子和老子会面,再没有比这两个人的会面更重大更可纪念的了。确实李白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盛唐之音”的最杰出代表。杜甫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深至时代动乱及民生,广至重大社会政治事件,因而被誉为“诗史”。这样的两个人,在这样的时代相遇相知,确是两颗星,确是重大纪念。 天宝四载(745),李隆基“遣金放还”,让李白离开长安,一路向东走去。正好,杜甫探亲,也来到齐鲁,两位诗人相遇于山东兖州。失落之馀,杜甫的殷勤,“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让李白有了温暖感,遂与杜甫有了更多的交流。同饮同酌,同醉同酣,给杜甫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杜甫仰慕这个比他大10岁的人,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写给李白的诗如:《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赠李白》(“二年客东都”),《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冬日有怀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相较李白写给杜甫的诗就少了。
李白一生都在追寻浪漫,自由。杜甫用一生写诗记录历史。两人的家庭背景都很好,一个是来自富有,有文化的家庭,一个是世代守官的家庭。杜审言是杜甫引以为豪的祖父。可以说两人都是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小饱读诗书,杜甫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李白言“天生我才必有用”可见两人都是才高之人。
殊途同归,生不逢时
唐这个灿烂辉煌的时代,才子佳人遍地。李白被高适赏识,任翰林供奉,天子降撵相迎。此刻李白是想可以开始他的伟大政治抱负,可以建功立业,却不料只是个宠臣。他那般张扬自我的突出个性让他高声“我辈岂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出门去”相同比李白晚十年的杜甫,少年时读书刻苦,十九岁南北漫游,裘马轻衣,十年长安固守,未任用理想落空,安史之乱,漂泊流离,深知百姓苦饥寒。也曾“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终是“吾如独破受冻死亦足,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此为生不逢时,一腔热血,无处安放。高昂的灵魂,亦无处寄托。
李白与杜甫的性格是不同的,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李白,嗜酒学剑,问道,求仙,尚侠,浪游,挟妓,贯穿他生活的始终。王安石曾说太白诗“十句九句妇人酒耳”,这道出了李白于治国济民基本是不搭界的。他不满足被当做弄臣那是性格使然,所以:要么浪迹山水,要么供奉朝庭。经纶济世非他所长,他供奉这道学庄子的那一套,“无为而治”追求精神与心灵上的升华,这是不为当时统治者认可的。故言“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但他始终是在讴歌理想,抒发抱负,最后但两者冲突,使其痛苦时,他便寄情山水。与李白不同,杜甫是真正的儒家,具有真正关心民间疾苦悲天悯人的情怀。这些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大有痕迹。观其一生,一直是在辛苦辗转中度过。他没有李白那样横空出世的起点也没有过高的政治期望,只愿百姓安康,国家太平。一辈子没有做过多大的官,他的生活,经历贴近民众,他正是唐朝由盛转弱的转折点,身经安史之乱,饱受离别流离贫病之苦。他的作品和李白那些不着尘世,激情想象有别。《三吏三别》《北征》《羌村》无不浸透他人生的苦难和悲凉。现实主义是其诗主线。他是真正的身体力行,不作矫声的诗人。其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忠君报国,忧国忧民成就了他的诗史。两位诗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去实现理想抱负,但走的不同道路,此为殊途同归。
何为成功人生?
纵观我国古代诗人多以精忠报国,政治理想的实现为成功,如果这样看,李白和杜甫,都未成功,两人都以自己的诗表明人生态度,李白较杜甫就更豁达,杜甫较李白更忧愁。国家不幸诗家幸,在后人看来就他们的诗歌成就来说,他们是成功的人生,当然这是以当代的价值观来说。诗人本生却不认为,成功是自己认为,还是世人认为?时代选择激情,历史选择深刻。那么无疑李白是成功的,他的诗,人生志向,性格态度。都深深地影响这世人,杜甫的诗便是时代的激情,是诗史长河里璀璨的一颗星。那么李白却是照耀着后人。
在我的人生中,成功从来都是一时的,是自己定义,而非他人。其实何为成功人生是没有答案的,唯有让人生道路丰富。唯有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仍不失对生活的激情,这点就要像太白学习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