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六经
说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典籍,通常会想到四书五经。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在阅读经典这件事情上,向来存在一个“我注六经”还是“六经注我”的问题。这是一个关于读者与经典之间的阅读关系的话题。
何谓六经呢?《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和《春秋》。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六经成了五经。《乐经》成了中华永逝的华章。
第一季 中华先秦文学二十讲 已完结
我们这个国学讲座的第一季,赵老师从世界文明背景下的中华文化讲起,讲了中华文化典籍的载体汉字,讲了四书五经中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易经》,还讲了《老子》、《诸子百家》,跨时二百多天用二十讲,基本搭建出一个先秦文学的框架,引发了大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增进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大家的文化自信,搭建了一个共学共创的群体和平台,为大家的进一步学习探索提供了角度和方向。
学问之道
第二季 中华文化艺术的璀璨光芒 进行中
每一个终点都是新的起点。
第一季的讲座落下帷幕,第二季款款而来。
赵老师计划用大约二十讲,在更大的范围内,与更多的朋友,共享他眼中的,中华文化艺术的璀璨光芒,中华文化艺术的独有性和独特性。
接着失传的《乐经》,首先推出的是《中华永逝的华章---音乐》。
6月24日下午,赵老师讲了上集,7月1日下午,将继续下集。
《中华永逝的华章---音乐》上集回放
《乐记》
赵老师从艺术的种类和起源讲起,讲到音乐是时间艺术,是听觉艺术。
《乐经》是失传了,欣慰的是,我们还有《乐记》。
《乐记》现存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它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是《礼记》的第十九篇,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两千多年来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诗、歌、舞三位一体
《乐记》中有“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 这里的“歌”,即指“乐”。
记得赵老师在讲《诗经》时,也讲到过诗、乐、舞三位一体,艺术很多时候需要三种形式同时表现才可臻于至善。
你呢?诗词、音乐、舞蹈,你偏爱哪一个呢?某一首歌,你记得的是旋律还是歌词?你又如何表达自己的情志呢?
《乐记》认为,礼与乐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
《乐记》认为,礼与乐一个强调同,一个强调异:“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
乐统同
乐是艺术化的礼,礼是伦理化的乐。
礼乐相辅相成,交互为用,不可分离,共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重要手段。
寓礼于乐还记得孔子说的“礼崩乐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吗?
《论语·泰伯篇》中,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史记 孔子世家》中描述了孔子的好学形象,从“习其曲”、“习其数”,到“得其志”、“得其为人”。
孔子不仅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当之无愧的音乐家。他能作曲、善于弹琴鼓瑟、吹笙击磬,还善于歌唱。
礼乐交互为用乐的表现
乐,用声乐、器乐来表现。
器乐,分为管乐、弦乐和打击乐。
你能想到哪种乐器呢?中华传统的乐器有哪些?二胡、琵琶还是古琴、古筝?
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的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曾侯乙编钟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堪称中国十大“镇国之宝”之一。
曾侯乙编钟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从出土至今,曾经被奏响三次,每次的意义都不同凡响。
讲 座 花 絮
讲座内容丰富、古今中外纵横穿梭。
讲到《老人与海》,讲到“敦煌学”;讲到西方古典音乐,从摇篮曲到婚礼进行曲到葬礼进行曲;讲到勃拉姆斯、莫扎特、贝多芬;讲到阿炳,二胡的表现力可以哀婉可以奔放;讲到艺术的流变,诗经的《蒹葭》到琼瑶的《在水一方》,张继的《枫桥夜泊》到毛宁的《涛声依旧》,苏轼的《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到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
溯洄从之我写下的仅是我听到的和感触深的部分,是我的再现,不是讲座实录。
音乐,给你的生活带来了什么?传统文化如何影响了你的生活?你可曾留意过?
讲座中流淌的是赵老师对中华传统文化满满的自豪感,以及传播的激情。听众朋友们,有惊奇,有羡慕,有赞叹。
一位好朋友问:“跨度这么大,内容这么多,赵老师是怎么做到的?”
有关音乐,更多精彩内容在下集。
下 集 预 告
时间:7月1日下午3:10~5:20
地点:光大银行五一路支行
内容:《中华永逝的华章---音乐》下集
主讲:赵宇暹老师
欢迎你!
篇 外
你对我们的讲座有建议,或者对讲座中讲到的某个观点有不同看法,欢迎与我们互动,我们很希望这是一个共创、共享的学习成长平台。
你可以点开“简书”,在文末写评论,可以在朋友圈或者微信群写评论。
欢迎你,一起学习、传承、传播中华文化!
一路前行,感谢有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