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乡下人的悲歌》读后感

《乡下人的悲歌》读后感

作者: 蒋鍉之 | 来源:发表于2017-05-30 16:51 被阅读0次

    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整个过程我印象中发生了两次左右略微有点厌倦的感觉,其余时候都可以用爱不释手来形容。考虑到我一直对心理学尤其是儿童成长心理学的兴趣,以及出于对美国阶层形成的好奇,这样的阅读速度并不难理解。

    当你要去到一个对你来说完全崭新的国家,阅读一些这个国家的书籍总是个不错的主意,如果你是一个爱观察和爱思考的个体,那么等你从那个国家回来后尽快阅读一本有关这个国家的书籍,当然是找一个你感兴趣的方面,同样来得及。基于以上想法,我在出发前就在亚马逊购买了这本书,这本书按照我的计划陪伴了我全程再加上我回到家后几天的日子,这是我依旧在思考我这趟旅程的日子。

    美国我是第二次去了。这次跟上次最大的不同是我不再被新鲜感所淹没,我的大脑这次空出来了,可以思考了,我的眼睛也不再盯着我之前没有见过的千姿百态,而是可以用来观察人们的行为了。可以这样说,第一次去的时候,美国人作为一个整体展现在我面前,我急于了解的是整体的美国社会和美国人,这次去我可以观察个体差异了,美国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环境与环境的差异,阶层与阶层的差异。我想这个过程是这样的:这次去,我不再满足于之前的走马观花,于是出于无法否定的偶然因素,我买了这本书,而这两者结合起来,导致我看到了一个我之前没有看到过的美国。

    我们来了解下这个作者:祖上是阿拉巴契山区的农民,外祖父辈因为钢铁工业的发展,移民到了一个钢铁小镇。自己的母亲在一个酗酒和父亲和凶悍的母亲的家庭中成长。后来自己则跟随离异的瘾君子母亲一起生活,跟外祖父母生活的也很近。未成年时需要面对母亲的吸毒,像从旋转门里出来的那样不停来来往往的母亲的男友,母亲和男友间永不停歇的争吵甚至暴力。后来跟外祖母一起生活,因为这种安定感和外祖母的关心和疼爱,生活渐渐走上正轨。高中毕业放弃了上大学,参加了海军陆战队,退伍后去俄亥俄州大学学习,毕业后去了耶鲁法学院,最终成功地实现了向上流动,离开了自己的那个白人工人阶级或者说白人穷人阶层,去到了自己向往的那个精英阶层。

    作者是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记述自己的成长经历的同时,不断地在寻找着解决问题的答案。最后作者的结论是这些问题并不是公共政策能解决的,而是 这个工人阶级的文化、思考方式等决定的。处在这个环境里的人们跳不出来,社区都是这样的群体,人们不知道需要改变,更不知道怎么改变。

    但是作者跳出来了。为什么呢?他归因于很多成长过程中鼓励、爱护和帮助过他的人。无私地爱护他的外祖父母,像母亲一样保护他的同母异父的姐姐,自己坚强地走出人生低谷的莉姨,海军陆战队的军官,耶鲁法学院的真诚的教授以及一直陪伴 他的女朋友……即使在如此恶劣的成长环境下,作者也逆袭了。正如作者所说,童年没有创伤的孩子占比很小,这些并不会成为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此其一;其二,过度不安定的成长环境,对于孩子的成功肯定是不利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统计学上的数字无情地说明了这一点;其三,爱,尤其是无私的爱,对于治愈孩子的创伤是最有效的。

    写到这里,有一个想法再一次地冲击了我的大脑,似乎在锤着我的脑壳说:嘿,等等,不要忘记我!是什么呢?那就是如作者所提到的,除了长篇累牍地反思自己的阶层文化,作者从头到尾都没有否认过对于阿拉巴契乡下人的荣耀感。一个人的文化背景,总是有让他骄傲的地方,阿拉巴契山区乡下人对于自己母亲和姐妹的保护,对于正义的原始的伸张,骄傲地流淌在作者的血液里。我对于苏南农村的文化也有我觉得骄傲的地方。那是一片富庶的土地,起早贪黑的是勤劳的乡下人,他们鄙视懒惰和吊儿郎当,鄙视没有家庭责任感,他们兄弟姐妹间互帮互助,他们孝顺长辈,他们务实,不虚张声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乡下人的悲歌》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lur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