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寒假!》读后感之十:
从阅读中反思“我”的家长社群建设
——读第五章第三节家长社群建设有感
对于这章节内容的阅读还是有一处想提出商榷:感觉这一节中的第二点“寒假生活变革为家长社群建设提供了新契机”里的第一点“让聚会增添‘文化’意味”中的实例与观点不够完美对应,观点为聚会的“文化”意味,而实例的“欢欢喜喜过大年”作业,感觉家长社群感不浓。或许是因为自己的理解能力有问题吧,不能很好地感知文本内的逻辑结构。昨天又正好看到了李教授在撰写群中提出关于写作与修改的提醒,还是觉得可以提出商榷之处。
另外在书138页中的:
(一)丰富学生、家长的人际交往
相对于
上学期间家长自愿结成“学习互动组”“玩伴团”等自组织的家长社群常态活动而言,寒假期间家长社群活动就更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这句话中的“上”是不是应该不要?
《你好,寒假!》读后感之十:从阅读中反思“我”的家长社群建设 2019-02-06 《你好,寒假!》读后感之十:从阅读中反思“我”的家长社群建设 2019-02-06 《你好,寒假!》读后感之十:从阅读中反思“我”的家长社群建设 2019-02-06
一、“我”理解的家长社群建设
“社群所指的是在某些边界线、地区或领域内发生作用的一切社会关系。家长社群即广义的家长社会群体,包括特殊孩子的家长自发组织的家长俱乐部、家长互助会等。在现实中,家长小团体通过聚餐、茶会甚至路边的闲谈等形式皆在孕育家长社群的形态。”第一次听到这样的名词——家长社群建设运用在教育教学中。
在我看来,家长社群就是基于某种教育目的或者一些有相同或相近的育人价值观的家庭自发形成的社会群体,它需要更多正面且积极的引领,然而在假期家长社群的建设与学期间的家长社群建设是不同的,更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源于更多的时间与空间的独特性:在假期中家长与孩子的相处时间增多,原本还算平静的家庭生活便多了一些波澜,关于作业、关于亲子相处、关于陪伴、更关于沟通……
从作业角度来说,相对于现代的新鲜作业,还是有一部分家长喜欢传统的寒假作业,那些多是学生个体完成的书面作业,很少需要家长介入,很少有家长社群组织的特色活动。因为那样比较轻松,家长也习惯了这样的操作。但是孩子的寒假生活就会生活单调、缺少情趣。当我们的作业变成一些实践项目时,变成一些团体性的活动时,家长社群就自然形成了。
从亲子相处来看,家长与孩子长时间的共处,便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许多家长刚放假一周便会跟我说:“程老师,我还巴不得他天天上学,在家里真是太烦心了!”此时,如果能在家长社群中与其他家长更多的沟通交流相关问题,一定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从陪伴与沟通来看,不乏一些高质量陪伴的家长社群,还有一些忙于工作不能陪伴的家长,那么此时的家长社群应该起到什么作用,家长们可以轮流监管孩子,并协力策划、组织有意思的活动,以丰富孩子们的假期生活……
我们无法否认,家长社群设在假期生活及学期生活中的重要性。一个班的学生来自几十个家庭,家长的教育程度、家长职业和社会关系网络各异,如果积极性得以发挥,学生的成长环境就会变得庞大而丰富。
二、反思“我”的家长社群建设
家长社群为家长间深度交往提供了便利条件。在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彼此帮扶,增进了解,也能相互启发。在假期重建研究中,班级中的家长社群建设也开始略见成熟:
1.假期中家长间的频繁交往。在寒假组织大型活动时,家长的协助与支持便成了活动顺利完成的保障,而活动过程中的通力合作,又推动了家长社群的建设。如今年寒假由小陈同学发起的迷你马拉松活动,参与的13位同学的家长全程陪同,再如爬壶山的活动。1月31日当天正是雨天,小刘同学的安排是7点在壶山公园集合并出发去爬壶山并完成公益护山行动,做好安全保障的同时,又能彼此交往,彼此帮扶,携手促进一件事情的圆满达成,家长行为本身就是孩子们最好的榜样,从孩子活动后的思考便能看出。
2.一些固定的优势家长社群出现。在不断的假期重建、学期活动过程中,有一批共学共进的家长社群出现,他们总能有商有量地集体式地协助老师完成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如暑期前,教室异常炎热,他们就一同发起为班级送冰块的倡议;如班级活动需要家长协助时,他们总会第一时间出现;他们会安排孩子一起上兴趣班,假期一起玩耍,一起看电影,一起游戏等等。记得他们中有一位家长说:他们几户家庭在一起召开过家庭会议,针对一年的玩具费用、学习费用、游玩费用进行统一化的规划。这样的家长社群形成了一种“整齐划一,共同前行”的步调。
3.家长阅读社群的形成。假期前的家长共读吸引了32位家长的参与,到目前为止一直在坚持的近20位家长形成了一种互相促进的阅读社群。他们在打卡群中互相点赞、互相评论,你看看我的,我学学你的,共学共进。而老师也每天在群中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形成一种良性的专业阅读氛围。
4.核心家长的不断涌现。每个活动群体都会有一两个核心家长,他们不仅提前通过美篇或简书,以文字方式分享孩子或自己的阅读感悟,还不断地分享班级中的优势资源和公众信息。如共读中的陈妈、沈妈、何妈,如探索年味群中王妈,如小创客中的何妈等等。她们都用不同的形式来引领着家长们的发展。
然而当前看到自己班级的家长社群也突显出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家长社群会因为活动而形成,但往往是短暂的,它会随着活动的结束而解散,不具备长久性,对于群体性的寒假生活,以及家家联动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其次,家长社群的建立更多的是一位或几位核心成员的单枪匹马,其他家长只是听从,并没有形成更多元、更深入的交往,无法相互影响。
再者,家长社群建设的教育性不够。平常家长之间的各种小聚会或聚餐活动,大都以闲聊为主,孩子们就是随意的玩,即便是针对活动规划的聚会,也大都是一言谈,吩咐或要求式的比较多,难以形成一种良性的社群建设氛围。
最后,家委会的核心作用没有形成。家委会是一年级时形成的,从一二年级的积极配合,到现在的悄无声息,没有起到引领与带动的作用。
三、关于家长社群建设“我”可以做的
家长社群建设确实是值得我们开发的“富矿”。结合自己的阅读,我可以做些什么呢?
1.长效:持续的投入
家长社群的建设需要主题化、序列化,以形成一种持续的动力。那这动力从何而来呢?
2.整合:利用各项资源
一个班级的家长群体素质各异,因教子观念不同,假期生活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班级里的家长是全力配合,孩子也能乐于并积极参与的,他们能带来的资源也是极其丰富的,如探索年味,回到广西老家的小何同学分享的资源就是与众不同且眼前一亮的。
3.引导:更新家长参与意识
以往家长们都觉得这样的实践作业就是走走形式,或是家长作业。甚至有部分老师也这样认为,我们需要通过优秀的家长社群建设引导更多的家长更新主动参与的意识,真正地唤醒家长本身该承担的育人任务。
家长社群建设更像是一个小团体的建设,这个小团体的优化能带动更多的家长形成更大的教育社群,更有效地促成孩子的发展,营造更恰切的育人家庭氛围。
《你好,寒假!》读后感之十:从阅读中反思“我”的家长社群建设 2019-02-06 《你好,寒假!》读后感之十:从阅读中反思“我”的家长社群建设 2019-02-06 《你好,寒假!》读后感之十:从阅读中反思“我”的家长社群建设 2019-02-06 《你好,寒假!》读后感之十:从阅读中反思“我”的家长社群建设 2019-02-0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