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第一次微信线下聚会记录,由于信息量庞大,如果要把十个兄弟的发言按文字原封不动的整理出来最少也有一万字以上,那么Ctrl+c加Ctrl+v的方式把会议文字内容弄出来并没有什么价值,还不如该会议记录叫会议复盘。
会议流程复盘
因为有前晚线下聚餐和伟哥演讲作为基础,君子协议于次日晚上9点微信会议具体事务。那么昨晚的线下成员达到率100%,这其实是一件非常小且值得说道说道的事,兄弟们都非常按时在9点守候,经过全票通过的一个线下聚会方案及每周星期天晚上9点,时间暂定一小时。
开会是个技术活
一家公司或者一个非正式组织要沟通一件重要正式的事情时一般会选择开会的模式展开,为什么要开会呢?我能想到的原因有:
1.有仪式感
仪式感就是这个会议有意义有参与感,心理会放有个重要的位置。
2.有规矩
规矩就是具体流程,谁先说,谁后说,怎么说是语音还是文字,说什么及说的内容不能跑题(例如我昨晚在讨论学习目标时却讨论炒币去了于是跑题了,幸亏伟哥及时打住)
我们开会也得有规矩和仪式感,具体细节有大致的共识
仪式感: 每周日晚上9点一个小时聊一个具体话题(比如学习,理财,教育,育儿,赚钱,娱乐,运动等等)
规矩:每周日按照兄弟排序提前发起一个话题,没人发表自己在这个话题的理解或者践行成果(不一定有专业见解但是必须要发言,这是我个人想法)
会议内容复盘
下面是伟哥提出的会议讨论框架。
大家思考几个问题:
1.我们组织的目的
2.我们组织的名称
3.我们组织的形式(公司形式还是协会形式或者?)
4.我们的架构
5.我们的角色分工
6.自荐自己或者别人(心里最真实的想法)
7.我们的聚会约定(最简单的三点)
8.基金成立的方案
注意:
1.不发语音,全部文字表达
2.畅所欲言,把心里的疑问都表达出来,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
3.竭尽全力付出你的思想
4.二哥(梁)负责全程记录汇总
看到这些问题刚开始坦率的说还真有点紧张,好像这些问题不是一时半会能说清楚的一样,或许也有点远。先还是来看看我们一起走过的黑历史吧。
大概五年前,伟哥发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我记得当时在呙呙家伟哥说大家众筹5万一个搞一个波箱维修厂,我们也是很认真的在谈论这事,由于我当时的认知和财力认为伟哥只是说说而已,从现在角度来看伟哥是玩真的,新美服变速器维修店就是他们的产品,对于一个说什么做什么玩真的这种屌性的人是很值得佩服的(注意这不是阿谀奉承和客套话)
有了上面这个黑历史经历做铺垫,我来讲讲我是如何看待上面的几个问题。
1.在未来很多年里,我们苦心经营的兄弟情可能会随了时间和社会各种因素被淡化或失联。
2.个体总是被团体干掉。
3.友谊纯洁且志同道合的兄弟应该做点事才完整。
什么是兄弟呢?
在昨晚的讨论中,小胖(老大)说我们不是酒肉朋友,为什么在如此正式的微信会议上要强调“酒肉朋友”这个不雅的词汇呢,我在发言是提到就这个词汇,我的本意是用来自嘲的表达,我认为衡量朋友之间的感情好坏标准是不再强调我们是好朋友和不讲客套话等等作作行为。酒肉朋友在发言中表达完全是自嘲调侃而非字面意思。
李笑来有本书《七年就是一辈子》中有一篇写道什么是朋友的定义,我很喜欢他的定义。
所谓朋友就是那些我愿意花时间和精力,与之共同做成至少一件事的人。
按照这个定义朋友应该有以下三个特征
依附
独立
共生
回到上面的问题:什么是兄弟?我认为完全可以套用上面朋友的定义并给出了答案。
所谓朋友就是那些我愿意花时间和精力,与之共同做成至少一件事的人。如果用这个定义来衡量我们现状处于什么阶段呢?我想那些我们花时间和精力我们都一直在做,但与之共同做成至少一件事的人,是我们计划将要做的事......(补充:老虎和家权结婚我们一起跳求婚舞就是大家做的一件事,现在想想就很美)
还记得伟哥会议开始提出来让大家思考的几个问题吗?
十兄弟各抒己见,各谈见解,兄弟群一片热闹景象,具体内容都不再赘述了,当大家都发言完毕了后伟哥总结性的引出下个环节学习目标竟然出现了一个小高潮。
学习目标复盘
伟哥说我们要有学习目标,恕我直言这句话一下就戳伤了我们这些小伙伴,我猜其实我们每天都在学习,好像都在拼命的学习但是却没有目标的学习,就像一只蚂蚁在拼命向前爬,蚂蚁哪知道一直在绕着一个圆圈爬行。
如何成为不爬圆圈的蚂蚁?
在谈论学习目标时群里面达到了最高潮,一下就燃起来了,大家举手要发言交流心得思想碰撞,还把自己学习的武器库搬了出来,我有这本书,他有那本书,把你那本书借我看看呗,相互交换学习资料。嗯,这就对了,但还不够啊。
1.对于学习共同学习是很好的学习方式。
2.有好的学习资料都共享出来,相互借阅。
3.每天要有一点原创,无论文字 语音 图片 金句等等形式分享在兄弟群,养成输出的习惯。
4.每天点评楼上和楼下的原创作品。
如果我们按照上面的方式坚持做一做假以时日会不会成为不绕圆圈爬行的蚂蚁呢?共同学习可能是一个好的方法。
以上是第一次微信会议二三事的记录和复盘,希望各位兄弟查漏补缺提出更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最近听得到吴军的谷歌方法论专栏有句话一直在耳边响起:资源多有多的做法,少有少的做法,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脑洞大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