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部分内容来自图书摘录:
“我从不强迫自己做任何我不喜欢的事情。每当我思路卡顿的时候,我就会转头去做别的事情。” 好的安排可以让你做到在不同的任务间自如切换,而不会破坏整体安排,也不会漏掉重点部分。
为什么拖延和缺乏积极性会是做一件事情的最大障碍呢?
文中说:不是因为不感兴趣而是工作流程出了问题,所以需要一个井井有条的工作流来占据主动,从而有更多的自由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
接下来,作者做了一个对比,一个“做事井井有条安排合理的工作方式”与“制定周密的计划规则的工作方式”哪一个更好?文中说:
1-制定计划意味着规则性,按部就班,这需要意志力逼迫自己,很容易达到某种阶段成功,就随之放弃;同时,也不适合探索与研究的工作,因为这种是需要思想张力的,没法在规定时间和场景下立即找到方向。仅想通过规则来搞定所有,未免过于缥缈。
2-真正应该做的是【构建适合自己的工作流程】,让洞见和新想法成为推动我们前进的驱动力。(关于这一点,作者举了个例子)
优秀的学生关心的是如何找到正确的表达方式,所以会在遣词造句上煞费苦心。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来发现更好的写作角度。所以,他们成天泡在图书馆里阅读,而海量阅读就意味着他们会陷入更多的信息。他们也不满足于浅尝辄止,而常常超越自己学科的藩篱去窥探外界。
而成绩差的学生不存在上面这些麻烦。他们只愿意在本学科领域内打转,只读规定书目(甚至更少),只需要照本宣科就可以完成写作。事实上,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自我感觉良好,因为他们不会太多的自我怀疑。(——邓宁-克鲁格效应)
优秀的学生会专注于尚未学到和掌握的东西,并因此不断提高自己的标准。
上面这部分内容,涉及一个哲学问题,会在后面解释。关于如何构建一套新的工作流程,作者文中提及需要【化繁为简】:
处理复杂的事情最好的方法是尽可能地保持简单,并遵循一些基本原则,用简化的结构搭建复杂的内容。
具体执行呢?
从现在开始改变工作方式,不需要重新整理任何内容,而只需要在必须要去整理的时候,整理在一起即可。
也就是说对于简单重复性的工作,要让其自然而然,有机结合。即所有的工作最终都衔接在一起的时候,瓶颈就会被消除,才能从量变到质变。那么如何才能确定最后做的事情是符合预期的呢?
要从众多事情中做出明确的选择,并定期检查任务是否仍然符合大局。只有明确知道从重要到琐碎的事情都已经处理妥当,能够放开手脚专注于眼前的事情时;只有当工作记忆中没有任何其他东西滞留,没有任何东西占用宝贵的精神资源时,我们才能体验到艾伦所说的“心如止水”——在这种状态下,就可以专注于眼前的工作,而不会被其他想法分散注意力。
这个原理很简单,但很全面。
一个团队的成功在于格局,在于所有事情需要处理好,否则被忽视的部分就会在成为当下的绊脚石,导致不重要的事情也显得尤为重要。就好像古语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前面的路走好了,后面的路走得才能更加专注。
哪怕工作很艰苦,只要符合我们的内在目标,并且我们觉得可以掌控,工作就会很有趣。而如果以一种僵化的方式来安排工作,当事情发生变化而无法调整时,工作就有可能停滞不前,无法完成。
只有当工作的方式足够灵活,允许这些细小而频繁的调整,我们才能保持兴趣、动机和工作的一致,这就是毫不费力地工作的前提。
对成功人士的研究一再证明,成功不是源于强大的意志力和克服阻力的能力,而是源于高明的工作环境事先避免了阻力。
也就是说,通过化繁为简的方式融入日常,再将零碎的记录通过关联的方式联系在一起,最后再将这些花时间进行整理,最终能完成工作。
总结:
1 阅读了一部分图书内容,发现因为图书是中文版,即翻译本。所以,很多内容其实有一定程度直译的过程。在理解和思考的过程中,其实直译会看到很多文字,但是却无法理解。
例如:“只有信任系统,而且知道一切都可以处理好的时候,大脑才会放开,才能专注于手头的任务。” 这句话,如果用英语可能是:The only way is to trust the system, and to know everything when it is doing great. The brain could open and concentrate on hands work. 其实,以我的理解,要表达的无非就是:依靠方法,用好方法,才能融会贯通,做好当下的工作。
因而,基于这一个原因,想要将阅读过程中,对于文中的理解进行摘记,同时也让自己通过积累和整理,达到学会理解的目的。不至于遗忘,再次阅读此书,还要重新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