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果孩子有创伤,家长怎么办?

如果孩子有创伤,家长怎么办?

作者: susie_9bac | 来源:发表于2018-11-07 23:07 被阅读0次

    什么事情会导致我们的孩子可能遭受严重的心理创伤呢?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有限,对世界的理解和信任还在建构中,相比一些非人际创伤(如车祸、自然灾害),人际创伤(如遭受虐待)导致的 PTSD 发生率要高很多,包括:遭受同伴欺辱;缺少父母的陪伴,如父母外出务工;以及经历丧失,如突然失去亲人。

    这些都是造成儿童发生PTSD的原因。其中,儿童遭受欺负或虐待是儿童发生 PTSD 的重要原因,包括身体虐待、忽视、性虐待、情感虐待。

    孩子与成人相比,更加脆弱。他们表达能力有限,无法像成人一样,主动获得社会支持,不能及时宣泄各种负面情绪。

    还有些施暴或施虐者甚至会威胁孩子不许告诉家长,孩子因为惧怕不敢说出来,只能自己承受,得不到家长帮助。

    所以,与成人相比,同等遭遇经历所造成的儿童青少年PTSD比率要高于成人,且对其一生成长产生持续不利的影响。

    影响儿童创伤体验的因素

    那么,同样的创伤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不同的孩子来说是一样的吗?其实是因人而异的,会有一些特殊因素。

    1. 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PTSD 的发生有遗传性。也就是说孩子父母如果发生过创伤经历的话,孩子在与他人面对同样的伤害事件时,比他人更容易产生创伤体验。

    相关的心理研究人员做过一个实验,在给小白鼠闻樱花味道的同时电击它们,结果这些白鼠一闻到樱花味就发抖,而且这些小白鼠的后代居然闻到樱花味也会发抖。但正常小白鼠的后代则并不害怕。

    另外,纽约的心理研究人员也有个非常重要的发现,在二战中受过严重迫害的犹太人的孩子,更有可能得应激性精神障碍,这一般是受过创伤之后才会得的心理疾病。

    2. 个性特征

    不同人格的孩子在面临相同的创伤时,他们的反应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高神经质人格的个体更易遭受创伤体验。这类人对外界刺激反应比一般人强烈,对情绪的调节、应对能力比较差,更容易愤怒、焦虑、抑郁。

    我们在警惕外界的创伤事件同时,也要关注孩子的性格,对于内向、敏感的孩子,给予更多的关注。

    3. 认知方式

    心理学中有这样一句话:比起发生了什么,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情更重要。

    发生创伤后,对自身和世界的负面评价可能会导致对事件后果和消极反应的夸大的感知。

    幼儿对事件的认知基本上来自于外界的态度,这时,我们父母对创伤事件的反应会影响到孩子对事件的反应,所以在共情和支持孩子的同时,我们要控制自己在孩子面前时对创伤事件及其后果的过度情绪。

    4. 家庭环境

    很多研究都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给予孩子更多的安全感,感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这样可以缓冲到他们在创伤之后的压力和症状。

    我们在一线做心理干预过程中同时也发现,孩子如果得不到足够的心理支持,会增加PTSD发生的几率;反之,PTSD发生的几率会变小。

    需要提醒的是:创伤反应不仅发生在直接遭受创伤事件的个体身上,看到别的人遭受创伤,同样会对个人产生心理上的冲击,从而产生同样的创伤体验。

    这便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替代创伤」。

    孩子在看到别的小朋友遭受到欺负或虐待,自己也可能受到了心理创伤。但创伤的反应跟离这个场景的距离远近,以及和当事人的情感接近程度有关。

    什么意思呢?请你试想一下,同样的悲剧事件,发生在国外,发生在你所在的城市,和发生在你所在的小区,你远远地看见,和你亲眼所见,你的难过程度肯定不同。

    当事情发生在陌生人身上,跟发生在你身边至亲的人身上,带来的冲击也完全不同。

    比如2017年的携程案,即使没有被虐待,但如果孩子离老师很近、跟受伤害的小朋友比较亲密,他受到的创伤就会大于其他孩子。

    总结如下:如果您有过创伤经历、孩子本身个性偏敏感、认知或者亲子关系比较疏离,同样的事情,孩子会更容易受到更大的伤害。

    反过来,如果你自己比较善于处理创伤、孩子个性比较开朗、他也懂得客观的评价发生错误的事情,或者亲子关系足够好,孩子感受到更多来自家庭的支持,那么孩子受到的创伤,相对会更小一些。

    如何了解孩子的经历和状态

    讲到这里,你对儿童的心理创伤有了大致的了解,那么我想,父母应该最想知道的是,今天的题目:万一孩子遇到了创伤,我该怎么办? 接下来我试图从三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观察和评估创伤之后的反应程度;第二,父母应对的办法;第三,专业的干预模型。

    1. 观察

    (1)退缩行为,如突然不愿上学。

    如果孩子刚读幼儿园,早上入园抗拒可能就是正常的表现。但是,如果孩子之前去幼儿园表现良好,不会抵触,近期却表现出反感、严重的分离焦虑等问题,我们就该重视了,这说明在孩子近期的幼儿园生活中,一定是有什么事情让孩子有如此反常的表现。

    (2)如厕习惯改变。

    南师大的一位德育教育专家高德胜老师讲到:「能够让孩子安心地拉臭臭的幼儿园,是一个好的幼儿园。」

    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敢不敢在学校拉臭臭,反映了孩子能否在幼儿园松弛,能否有安全感。从心理学角度,器质性变化往往反映了孩子隐藏的情绪压力。

    如果一个在幼儿园大小便没问题的孩子,突然不肯在学校如厕了,那么这个是需要关注的。

    (3)睡眠出现问题。

    孩子出现怕黑、不愿意睡觉、时常夜晚惊醒或者在梦中尖叫等睡眠障碍的情况,也是孩子遭受暴力侵害时可能出现的表现。

    (4) 性情变化行为异常。

    焦虑、困惑、激动、发脾气、或其它情绪控制问题。例如孩子放学回家经常闷闷不乐,有厌学的念头,原本活泼开朗的小朋友突然间变得阴晴不定,很可能是有什么事情影响着他。

    (5)退行行为。

    以前学会的行为突然不会了,如开始出现频繁尿床。

    (6)极端行为。

    如过度顺从或苛刻,极端被动。或具有攻击性行为,如自残或伤害他人,比如打人、咬人或者伤害小动物等行为。

    (7)仔细留意孩子的身体是否有不明原因的伤疤。

    孩子之间平时打打闹闹蹦蹦跳跳,难免会受伤。很多时候孩子受伤了,家长问起来,他一般会直接说出来,「玩耍的时候不小心碰到」,「自己撞到了」等等。

    但是如果孩子身上出现了不明原因的烧伤、咬伤、损伤、骨折,或眼眶淤青,并且支支吾吾不肯说,甚至出现了面露难色和困扰的表情,这种情况我们就一定要注意。

    2. 假扮游戏

    除了观察,还可以用假装游戏的游戏的方式,孩子1岁以后,可以玩假扮游戏。

    孩子天生是会模仿的,这是他们社会学习的一种方式,他模仿的来源就是所遇到的各种事情,也就是说从他演的故事可以看到他真实的经历。

    这样的方式主要适合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或者是已经受到伤害不愿意表达的孩子。

    3. 提问技巧

    假装游戏的核心是情景化,确定一个你想了解的场景,多数是由孩子扮演老师,而父母、家人来扮演学生,还可以让家里的小玩偶一起上阵玩。

    你可以这样开场:「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吧,这是我们的幼儿园,宝宝,你是老师,我是小朋友哦,我们现在来玩游戏吧。」

    比如想了解孩子在幼儿园午休的时候过的好不好,可以运用这个假装游戏:

    家长指指玩偶,故意提醒孩子:「老师,要去睡觉了,这个小朋友还在玩玩具呢。」

    孩子马上大声说:「现在是睡觉的时间,玩玩具是不对的。」

    家长马上说:「老师要给他罚站吗?」

    孩子摇头表示:「不是,不是罚站,是提醒。」

    家长接着问:「那如何提醒这个小朋友呢?」

    孩子回答说:「如果他再不睡午觉,我就取消他的小红花啦!」

    在这里,我们知道老师没有罚站孩子,而是用小红花作为奖惩的方式,在孩子有不良行为时,老师会取消小红花。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也会不自觉地表演出,他们心目中老师的样子。

    通过以上三种方法:观察、提问、假装游戏,就可以大概知道孩子遇到的事情和目前的状况。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孩子有受到虐待或者创伤的情况怎么办?

    4. 「333」原则

    在对受到自然灾害创伤的人群时,我们遵守一个「333」原则,即3天内抢救生命财产,3个星期内进行急性诊断,3个月内注意他们的恢复情况。

    这个原则对于我们的孩子同样适用。在他们遭受创伤的3天内,我们要给他们提供安全的环境,保证他们不再受到伤害,3周内持续观察他们的症状,3个月时如果他们的症状持续存在,就要考虑进行专业心理援助。

    如何帮助受创伤的孩子

    1. 注意父母的替代创伤

    在帮助孩子之前,我想先提醒你:

    父母自己的一些情绪的问题,要注意到自己可能因为替代创伤,处在应激状态。

    最近这些新闻事件后,我跟你一样,也是非常焦虑,但我意识到了自己的状态,很快地调整了过来。

    应激状态是人在感觉到紧张或危险时,身体和情绪上的状态。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你的身心不仅容易出问题,还因为认知偏差容易做一些错误的决定。

    这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孩子,至亲的人,受到伤害,为人父母一定会很心痛。我们会担忧、自责、焦虑、迷茫、不知所措,往往也伴随着对自己、世界的失望和无助。

    但是你一定要记得,面对受伤的孩子,你是孩子情绪和压力调节的仰仗。

    在修复孩子的创伤过程中,给予孩子最大的力量是陪伴和支持。

    你对孩子这段经历的反应,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是怎么看待自己,怎么看待这件事件,除此以外,还可能因为惧怕你的反应,导致孩子不愿意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所以,至少当你的孩子在身边时,首先要调整自己对事件的焦虑、紧张,避免发泄自己的愤怒等情绪,才能给予孩子安全感。

    2. 短期内怎样安抚孩子

    在危机干预专业上有两个方法可以在短期内安抚孩子,第一步叫做稳定化、第二步叫做暴露。

    第一步:稳定化

    孩子经历创伤,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生存环境是容易受到破坏的,会产生特别的恐惧、缺乏安全感、以及对外界的不信任感。

    当可怕的事情发生时,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你正在努力帮助他,你会保证他的安全。让他知道已经发生的那些事是罕见的,只有少数人可能会做很糟糕的事情,大多数人不会。

    甚至,你可以跟她一起讨论安全预案,比如如果遇到有人多次推搡他,把他弄痛了,感觉自己受伤了,他可以告诉某个老师,可以请老师帮忙通知爸爸妈妈,或者可以去有国徽,写着「警察局」「派出所」的地方寻求帮助,等等。

    当孩子知道遇到某些事,他可以怎么做,他会感觉更安全,更有控制感。

    稳定化有两个实操的技术,需要在专业培训之后做,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1

    保险箱,将所面对的一些负性事件和情绪放入到一个想象的容器中,选择保险箱是因为它非常的坚固,以减轻这些负性事件和情绪对自己的影响。

    2

    安全岛,是能够帮助孩子通过想象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这个是在帮助孩子创造好的客体,寻找安全的外在寄托。

    首先帮助孩子放松,深呼吸,肌肉放松,达到身体舒服。

    然后说,下面我想邀请你,为你自己构建一个安全岛,构建一个只属于你自己的安全岛,是有自己创造的,应该是有边界的,任何人未经你的允许是不能拜访的。

    你可以带一些你喜欢的物品放到你的安全岛上。这个地方能够给你带来最安全、最放松、最舒服的感觉。

    那么安全岛是什么样子的呢?岛上的物品、声音、你问到的味道,暖和还是凉快?下面设置一个手势,来代表你的安全岛,以后已做这个手势,就能回到这个安全地方。

    下面我希望能邀请你带着舒适安全的感觉,以及你为安全岛设置的手势,回到这件屋子里来。

    第二步:暴露

    第二个步骤是「暴露」。

    要强调的是,暴露的前提是稳定化,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对情绪稳定的孩子才能做暴露。

    我常常被问到,为什么要让遇到不好事情的人,不断的重新去体验那种不好的感觉呢,这不是在伤口上撒盐吗?

    原因在于,你经历的事情,其实不是所有的都能永远记住,他需要经过相当复杂的过程,才能变成长期记忆。

    暴露的目的,就是为了重新激活那些旧的不好的记忆,在他们被大脑长久保存起来之前,消除那些相关的负面情绪。

    也就是说,不断这样做以后,虽然亲历的人会记得这些事情,但他不再会对这些事情,有任何生理上的恐惧反应。

    研究者还发现,关于儿童的反复体验创伤症状,与成人不同的是,儿童很少受到反复出现的视觉闪回的冲击,而是在绘画、故事和游戏中重复体验创伤发生的过程。

    也就是说,儿童往往在放松的状态下重复创伤体验,如入睡前后、看电视时。而且儿童在游戏中还会出现重复主题的游戏,以此来再次重演或实现宣泄的目的。因此家长可以采用游戏活动来帮助孩子疏导情绪。

    比如玩偶游戏,这个方法特别适用于幼儿到学龄期的女生。这个游戏跟假装游戏类似,就是让孩子用玩偶来再现一些场景。

    从一开始他是在表演 「别人」的故事,到后来他会演出「自己」的故事。通过游戏,他会将被压抑的情感和冲突转移到玩偶身上,也可以慢慢获得治愈。

    绘画疗法

    你也可以使用绘画疗法,这个方法适用于年龄较大儿童,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完成。简单来说,就是让孩子画画。

    他可能会不断地重复画出相同主题的画,这是他在表达他们内心世界,也是一种情绪宣泄的途径。具体步骤是这样的。

    第一步:绘画。

    让孩子描述伤害发生时的真实视觉经验,把当时的情形用色彩、线条涂抹出来。

    比如,你可以说「宝宝,你觉得他说完那句话的时候,你的感觉是什么颜色的呀,你从这些蜡笔中选一个颜色,画出来好不好」。

    然后,帮助孩子在画上写自己的感受,也就是帮他梳理、定义当时的情绪。如果孩子不能表达,或者变得更焦虑,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表达。

    第二步:如果孩子愿意,你可以让他结合他的画,说说自己的感受。

    重新聊聊给他带来创伤的这件故事。孩子的描述不一定是真实的,他可以自己随便的创造,甚至重新给故事一个新的结局也可以。这个可以引导儿童展现他们潜在的恢复力。

    第三步:让孩子再讲一个自己的故事。

    这一步的主要目的主要看孩子是不是恢复了认知的逻辑,并且是不是会提到受创故事的内容,即是不是面对了并且可以稍微整理。

    绘画疗法简单说来就是:让孩子在画画的过程中,疏解自己的情绪,然后结合自己的画谈故事的时候,重新梳理这件事情,建构起自己的认知。

    你不用过多干涉,只要陪着孩子,跟孩子一起聊聊画,谈谈感受。

    3. 对孩子的长期教育

    专业人员的介入

    这是一套完整的治疗体系,需要有系统化的知识和训练才能帮助到受创伤的人,而且不建议你在家庭自行操作。

    总结起来,所有的创伤前教育和创伤后安抚都围绕两个关键词——安全感和控制感。

    经历了消极生活事件后,在儿童眼中,世界是可怕和不可预知的,他们因此失去了安全感和控制感。在对儿童PTSD的研究中,帮助儿童获得控制感是实现干预目标的基本条件。

    儿童在游戏中重演现实生活事件,游戏材料在他们的掌控之中,他们可以改变事件本来的面貌,在此过程中他们战胜了无助和被动的感觉。

    在父母提供与陪伴下的安全环境中进行游戏活动,能让他重新感受到安全感与控制感。

    因此不论是为防止创伤事件发生对孩子进行的教育,还是创伤事件发生后的引导与陪伴,都与这两个关键词密不可分。

    你可以仿照家庭会议的形式,比如每天可以在吃晚餐全家聊聊天,或者晚上散步途中,问问孩子一天中遇到的好的和不好的事情,聊聊讲出来自己的烦恼和不愉快。

    刚开始如果谈论情绪有点放不开,就商量下全家接下来去看一场什么电影,下次旅行想去哪里玩,下周去逛哪个公园等等,你也可以自己分享自己的情绪。

    渐渐地,孩子习惯了这种全家人一起交流的形式,就会很容易参与进来,自自然然地跟大家聊天。

    别看这个模式很简单,看起来和虐童案的预防毫无关系,但其实不然。

    让孩子及早建立界限意识,同时告诉孩子:「不管是语言暴力、精神虐待、还是身体上伤害和侵犯,只要是让你觉得不舒服的,都要大声说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果孩子有创伤,家长怎么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mab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