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天《企业管理综合模拟》课结课,这一整体都是小组展示,每个组三人,各展示半个小时,其他时间是老师点评。这个课采用的是cesim商业模式游戏方式,经营上市公司,从生产、研发、物流、工厂、市场投放、产品设置、广告营销、关税,财务、税务等方面的设计,实现对整个商业活动的实时操盘。此处有其官网的一般介绍,CESIM商业模拟系统。难以想象,这个一个系统是一家芬兰的公司研发的,并且开发了十几种语言,在全世界进行销售。芬兰只有几百万人口,并不妨碍它在人力资源和创意人才上的高端产出。我觉得正确的自由的创造性教育方式,锻造了其竞争力。我们虽然是人口大国,高等教育毕业人数也有二亿多人了,但是却没有一套自己的商学院的模拟系统,不得不说,在软件开发的应用普及性上距离世界一流还有不小距离。
2-中午时候,约了一位学妹沟通工作上的事。由于我最近论文研究商业模式,而且是关于企业培训方面的,学妹正好工作领域是企业培训,于是商议可以聊聊。很少有人在学校找我聊工作上的事,而且还当作一个正事去聊。之前与同学间都是闲谈的时候聊几句,这一次专门约了一个时间去聊,让我感觉有点奇怪。我们约在上课的教室外面,从中午一点二十聊到下午两点。并且对方可能觉得意犹未尽,下次19日周日时,可以再次约谈。我不知道是工作上急于寻求突破,需要寻找合作对象,还是仅仅是经验交流,而纯粹的经验交流,也完全是可以通过微信聊天方式进行的。后续怎么样,时间可控下,顺其自然即可。
3-中午在食堂吃饭时,遇到楼道中许多有广告。有好几个是做心理测试的。这些测试是用来写作业调研使用。而且基本上都是付费参与,从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如果调研几百人,也是一笔支出费用。现在来看,做小的作业式的“科研”也是需要经费的,而这些作业多数需要学生自掏腰包。要研究一点真正的问题,或者说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或是一手资料的问题,这种调研带来的成本支出似乎是不必不可少的。有些人研究的问题很小,但几乎每个同学都可以帮得上帮。尽管有限制条件,比如语言能力,年龄等,但每个人身上的特质,总有适合他/她参与的试验。这些试验的五花八门,让人眼前一亮。它们给我的启示是,万事万物都可以作为研究对象,尤其是活人的行为,更是处处可以设置研究方向。可以说,如果真的要做科研,其实我们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科研对象。对科学家而言,比如生物医学而言,确实有人研究自己,而对人文学科而言,要研究自己,可能会比较困难。现在的研究手段和设备更加地科学化了,如脑电波等。。看到这些测验,还给我一个启示是,生活或社会中的现象是多层次的复杂的,从多种学科角度是看待也是必要的,这样才能够更客观,也更容易创新。交叉学科或多学科,更有可能碰撞出新的创意和机遇,所以,平时的阅读面和思考面,也可以更广阔一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