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介绍
作家比尔·波特,美国当代作家、翻译家、汉学家。这位美国大胡子前辈,是在樊登读书会的一期了解的,真的是一位很有趣的人,一位和中国很有缘的人,一位对中国和中国人有很大帮助的人。
《禅的行囊》是一本游记,但被作者作为一次朝圣之旅的记录,从北京出发一路往南,经过山西省、河北省、河南省、湖北省、江西省、广东省、最后抵达香港,将禅宗六世祖师所涉及的传法重要地方进行了实地拜访,过程中也拜访了一些临时了解的寺院和方丈。
作者的旅行攻略(2006年):
行车工具:大巴车,小客车,摩的
联系工具:按键手机,网吧邮件
重要的住宿之地:寺庙,其次是宾馆(宾馆要求便宜,可以热水泡澡)
打交道最多的是:僧人,司机
衣服:两套,背包一个
喜爱:咖啡,好茶,中医按摩
几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什么是禅?
禅是般若与禅那相结合产生的体系。
般若,指的是智慧,加上“波罗密多”就是“完美的智慧”或者“无上的智慧”,般若波罗蜜多的佛经在公元2世纪到3世纪传入中国,为后期的禅宗形成奠定了哲学基础。
禅那,指人进入禅定的修行,打坐为主。
公元5世纪末,在菩提达摩祖师进入中国前,禅那和般若是两码事,有人打坐入定,也有人追求般若智慧,但没有人修禅。
修禅意味着将两者合二为一,行住坐卧,了无分别。修行意味着取消般若与禅那之间的分别,但必须以两者为基础。
佛在中国起伏
寺庙的规模曾经很大,如五台山直到20世纪初,常住僧侣在万人以上。佛教在中国古代经历过四次灭佛运动,近代文化大革命也算很致命的,导致很多的寺庙被毁,僧人还俗,只是好奇,文化大革命过后,为什么曾经的被还俗的僧人很少返回到原来的僧侣生活中去。灭佛运动的好处是不是大于坏处呢?如将意志不坚定者淘汰出局。
净空法师说佛学有四个时代,正法时代,像法时代,末法时代,灭法时代。释迦牟尼佛讲法运,大乘经上说的,什么叫正法?有讲经的,有听经的,有依教修行的,有证果的,这叫正法,这就是正法。
如果在这个阶段有讲经、有听经、有修行,没有证果的,没有证果的这叫像法。就不是正法,是像法,相似,还有一点象样。
再往下降,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有讲经、有听经,没有人修行,听经做不到,没有证果,往生极乐世界是证果,没有往生的,这叫末法。
如果没有讲经,没有听经的,没有修行,没有证果的,叫灭法,法就灭了。所以,讲经很重要。
寺庙和寺庙生活
国外的宗教场所,如基督教徒,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天主教堂产权都是归教会所有,但在中国,作者2006年调查,寺庙和道教庙宇都是没有具体产权归属的,也不归教会。
但在古代中国寺庙,有名的道场都是受到皇家恩赐,保护的,有大量的土地,可以自力更生,甚至将多的土地出租。包括现在有些寺庙,有些地方政府对寺庙的支持也很大,因为要扶持旅游业,所以在用地建设上面支持也很大。
寺庙在外人看来是很枯燥的,正规的寺庙都有明文的规定,如《百丈清规》规定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寺庙集体生活和劳动,集体吃饭,集体打坐都是有固定时间安排的。
正规寺庙注册的僧人,到任何正规寺庙正常时间都是免费住宿的,在非忙碌(香客不多)的时候甚至可以常住,只要遵守挂号地寺庙规矩,集体活动就行。
这本书也让自己了解了正规寺庙的架构:监院(库房负责人)、知客(客堂负责人)、僧值(又名纠察)、维那(寺院监察)、典座(斋堂负责人)、寮元(云水堂负责人)、衣钵(方丈堂负责人)及书记等。
看过一部网络小说,里面对这些职称都有很好的运用,包括上面的末法时代一说。
寺庙和周边的关系
真正的修禅僧人是需要清修的,有固定的时间,固定的修禅场所。但现在寺庙和周边经济已经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能为当地旅游,当地商家都带来流量。我们熟悉的少林寺,近些年已经堪比上市公司,褒贬不一。
从作者关系网视角了解,每个著名寺庙都有自己或者正在建设专门供僧人禅修的场所,这和用来旅游参观,普通人参拜场所是严格区分开来的,包括少林寺。
现在所有著名寺庙白天都不会关门,因为发生过寺庙关门周边小贩砸门的事件。
总之,现在是寺庙不仅仅是寺庙,但如那句话形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佛家为了在世俗中安居,也算是想尽量办法。特别是对于修建寺庙,需要到处拉捐款,培养继承人。
六位祖师
初祖达摩——中国禅宗始祖,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
二祖慧可——断臂拜达摩为师,活到了107岁,恰逢灭佛运动,将衣钵传给僧璨后主动选择回邺城赴死。
三祖僧璨——其开示的修行法门,适合每一个普通人。
四祖道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肇始者,其更大胆的改良了禅宗的修行方式,开创了第一座自给自足的寺院。
五租弘忍——一生常住湖北黄梅一带,将禅宗的传统变成一种驻留式,互助社的修行方式。
六祖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该。
六位祖师将禅宗在中国一代代发扬壮大,传法方式也各有不同,只是现代多数评价六祖慧能的影响力最大,将禅带进了俗世,破除了禅的体系和形式感。
波特的书还有几本等着自己
目前只看了波特的这本书,正在看《空谷幽兰》,其实这本书还可以多看几次,看这书,不光能了解到禅宗的历史,中国佛教历史,重要寺庙的历史,也能让自己神游在寂静的寺庙里。
波特将这样的记录方式作为自己的修行方式,而不是进庙宇打坐念经文。从作者文章看出,其对中国的很多历史,特别是其喜欢的古代诗人,诗文的了解都比我们绝大多数中国人多太多,作为一名中国人,自己很少汗颜,真的远不如波特。所以更要看波特的书,当做一种知识的扫盲,也当做自己的神游宝典,又可当做自己以后的旅游指南。
比尔关于中国作品有《空谷幽兰》、《禅的行囊》、《黄河之旅》、《丝绸之路》、《彩云之南》、《寻人不遇》、《江南之旅》。
这些书自己全部买来放在书架上了,不急不忙的看,算是一种享受。上次看到樊登对话比尔·波特时,比尔说现在身体没有那么好了,也不太可能再长途奔袭,更别说到深山老林探寻修行者和采访。
其所有的书,都代表了其生活哲学(其修行方式),波特的生活也不可能被模仿,包括其家庭,其教育和工作经历。所以,其写的这些书,都应该值得一读,因为都是其各种缘分的产物,不能只当简单的旅行日记随便看看。
其实波特身份也给其带来了一些不便,比如其受到过一位高学历年轻和尚的怀疑,对这位“外国人”有一定偏见。还有经常被司机和旅馆“宰”,但还好,作者碰到的善待者挺多,这和其心态和运气都有很好关系,还有其生存能力。
感叹--波特的文字功底(包括翻译者)都很强,这样的旅行记录,值得学习,让自己很羡慕这样的用心在生活的人。感谢!!!
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生命的起点一路跋涉而来,途中难免患得患失,背上的行囊也一日重似一日,令我们无法看清前面的方向。在这场漫长的旅行之中,有些包袱一念之间便可放下,有些则或被背负经年,更有些竟至令人终其一生无法割舍。但所有这些,都不过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幻想罢了。
——比尔波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