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笔记学习于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
操作系统的初识——基本功能
*提供操作界面
*控制程序运行
*管理系统资源
*配置系统参数
*控制系统状态
*工具软件集合
操作系统的功能一——进程管理
*进程管理(cpu管理)
*进程管理:创建、暂停、唤醒、撤销。
*进程调度:调度策略,优先级。
*进程通信:进程间通信。
操作系统的功能二——内存管理
*内存分配
*内存共享
*内存保护
*虚拟内存
操作系统的功能三——设备管理
*设备的分配和调度
*设备的无关性操作
*设备的传输控制
*设备驱动
操作系统的功能四——文件管理
存储空间管理
文件的操作
目录的操作
文件和目录的存取权限管理
操作系统的定义
*操作系统是一个大型系统程序
*提供用户接口。方便用户控制计算机
*负责为应用程序分配和调度软硬件资源并控制与协调应用
*程序并发活动,帮助存取和保护信息。
操作系统的地位

操作系统的发展史
用户需求提升和硬件技术进步是操作系统发展的两大动力
计算机硬件发展的四个类型阶段
【电子管时代】(1946——1955)
【晶体管时代】(1955——1965)
【集成电路时代】(1965——1980)
【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1980——至今)
——速度、容量、稳健性、可靠性都得到逐步提高
操作系统发展的四个阶段
手工操作(无操作系统) 50年代早期
单道批处理系统 50年代
多道批处理系统 60年代初
分时系统 60年代中
接下来分别详细介绍操作系统发展的四个阶段
1.手工操作系统(没有操作系统)
电子管时代【1946——1955】
结构特点:
硬件:电子管,接线面板(按钮/开关)
程序:二进制程序:打孔:纸带和卡片
使用特点:
程序准备/启动/结束:手工处理,繁琐耗时、
缺点
效率低:cpu有效运行时间极低
用户独占
缺少交互
2.单道批处理系统
工作特点:
管理员事先将多个作业输入到磁盘形成队列:
操作系统依次自动处理队列中的每个作业
装入——运行——撤出
程序的装入和撤出:自动完成,效率高
运行完毕:通知用户取结果
工作特点
批量:作业队列
自动:识别作业
单道:依次执行
背景:
晶体管时代【1955——1965】
1955年,IBM推出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突出机型7094.
单道批处理系统cpu的利用情况。
结论:外设与cpu交替空闲和忙碌,cpu和外设利用效率低。
3.多道批处理系统
定义:在内存中存放多道程序,当某道程序因为某种原因(例执行I/O操作时)不能继续运行而放弃cpu时,操作系统使调度另一程序投入运行。这样可以使CPU尽量忙碌,提高系统效率。
提高CPU系统利用率。
提供系统吞吐量。
多道程序相互穿插的运行过程。

A、B两道程序穿插运行,使CPU和外设都是忙碌多道批处理系统的特点
多道:内存同时存放多道程序。
并行:宏观上
串行:微观上
多道批处理系统的特点
多道批处理系统的缺点
作业处理时间长
交互能力差
运行过程不确定
60年代硬件的两个重大进展
中断技术
CPU收到外部信号(中断信号后),停止当前工作,转去处理该外部事件,处理完毕后回到原来工作的中断处(断点)继续原来的工作。
通道技术
专门处理外设与内存之间的数据传输的处理机
分时操作系统的背景
事务性任务的涌现
注:事务性任务与科学计算性任务相对应,科学计算性任务的特点,耗CPU。
交互性高
响应快速
要求支持多任务/多用户
多终端计算机
高性能计算机+多个终端
主机:运算;CPU+主存
终端:输入和显示
主机采用分时技术轮流为每个终端服务。每个终端都感觉到是“独占”主机。
分时技术
主机以很短的“时间片”为单位,把CPU轮流分配给每个终端使用,直到全部作业被运行完。
由于时间片很短,在终端数不多的情况下,每个终端都很快重新获得CPU,使得每个终端都能得到及时响应。
等待周期=时间片*终端数量
分时系统的特点
多路调制性
多用户联机使用同一台计算机
独占性
用户感觉独占计算机
交互性
及时响应用户的请求。
大型分时系统的实践:有MIT、BEIL和G.E参与。
开发一种“共用计算服务系统”
MULT:Plexed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ervice
同时支持波士顿地区所用分时用户
UNIX
第一个实用化的分时操做系统
第一个真正体现操作系统领域各种先进概念和技术的操作系统。
革新和创造
实现操作系统的可移植性
实现了硬件的无关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