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是远古时代的几位部落首领。
三皇的版本很多,通常指的是燧人、伏羲、神农。其中燧人钻木取火,伏羲画八卦,神农教民稼穑。
他们的事迹、年代已经不可考证,只留下口口相传的故事。或许他们的名字也代表所在的氏族部落,且都有某些特长,比如农业、宗教、取火、渔猎等方面。
三皇之后就是五帝。五帝不是五位皇帝(皇帝一名,要等到嬴政统一中国后才出现),而是五位贤德的部落首领。
他们的事迹就丰富多了,因为《史记》首篇就是《五帝本纪》,讲述黄帝及子孙后代的故事。
这是司马迁在2000多年前,参考当时能够找到的所有文献资料,勘检谬误、考订润色而成。
五帝是黄帝、颛顼(音专需)、帝喾(音酷)、尧和舜。这里面最没有名气的就是颛顼和帝喾。
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他是继黄帝之后又一位贤德之君。帝喾则是黄帝的曾孙,颛顼的侄子。由此可见,当时部落选新首领都是选择贤能之人,也就是所谓的禅让制。
尧和舜是两位有名的贤君,也是历代帝王的楷模。杜甫有诗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韦小宝说过,鸟生鱼汤(尧舜禹汤)。
其中尧是帝喾的儿子、黄帝的玄孙,舜是黄帝的八世孙,两人相差了四辈(即舜爷爷的爷爷与尧是堂兄弟),却大致生活在同一时代。
在没有提倡晚婚晚育的远古时代,这不能不令人感到匪夷所思。最有意思的是,后面的禹也是黄帝的玄孙,也比舜高四辈。
后来舜娶了尧的两位女儿娥皇、女英(湘妃竹的故事即来源他们夫妻三人),以现代人眼光看也是娶了两个大三辈的老姑奶奶。看来舜净吃了辈分上的亏!
其实反过来想,肯定是史书记载的漏误,这就像家谱一代代流传过程中少了好几辈人一样。只是这种错误在所难免,没有考古的实证,只能把它当成神话传说来听。
我们常听到唐尧、虞舜,其实唐、虞都是部落的名称,与后来的夏禹相当。唐以烧窑为业,虞以渔猎为业,都位于现在山西南部。
据史书记载,尧的都城先是在晋阳,即今天山西太原,后迁至平阳(老虎在这里常被欺负,有“虎落平阳被犬欺”的俗语),如今山西临汾;舜都蒲阪,在今天的山西永济。
山西被称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就来源于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