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该写周记了,写什么呢?这个问题,我昨天就在思考。
思虑再三,我还是决定让孩子们练习第一单元的习作。根据上次改的文章——《变形计》来看,孩子们存在的毛病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不会开头和结尾。第二,中间的内容不会写详细。第三,段落不分,层次不明。第四,缺乏想象力。第五,没有照顾到“变形”前后的不同。那么针对这五点,该怎样辅导呢?
我首先让孩子们学会怎样开头和结尾。因为这是存在的共性问题。针对这篇习作,开头可以有以下几种:第一种开门见山式。比如,我是一条蚯蚓,一条幸福的蚯蚓。第二种科幻式开头。比如,只见一道白光闪过,黑暗的墙壁上一个黑点慢慢扩大,越来越多,原来我变成了一颗星星。第三种,外形描述式。比如,我是宇宙中一颗清雅脱俗的行星,我的肤色蓝白相间,美丽又清爽,我的身上还罩着一件轻盈飘渺的“纱衣”,这件“纱衣”名叫大气层,它可以挡住紫外线,保护我的孩子们。第四种,梦境式开头。比如,放学回到家里,吃完饭,开始做作业,看着堆积如山的作业,我昏昏欲睡,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咦,我周围的事物怎么变得都大了好多,我的手脚不见了,怎么变成了一条软绵绵滑溜溜的蚯蚓了……
有开头就应该有结尾,怎么结?第一种,畅想未来型结尾,比如,正是通过这些可爱的孩子们的共同努力,我才变成了宇宙中最美的那颗星球,我一定会青春永驻,心中开满生命之花。第二种,首尾呼应,交代故事的结局型结尾。比如,我美美地想着,在泥土中睡着了,再醒来时我依然躺在卧室的床上,可是我觉得自己不一样了,因为我曾经做过一条幸福的蚯蚓。第三种,思考感悟型。比如,这场似梦非梦的变形之旅,可真有趣呀,我想,即使如水珠这样柔弱易消散的小东西,也会有精彩的生活!或者如杨诗桐同学这样的结尾:待我醒来时,发现我躺在了床上,原来是个梦啊!但我又一想,那梦里的小女孩不就和我一样吗?我对待这些生物,根本不把他们当生命看待。我顿时感觉很惭愧。我暗自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善待小动物,毕竟,它们也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啊!既有首尾呼应,又有感悟。
对于,中间的内容不会写详细这个问题。我认为是缺乏描写方法,只会用平实的语言叙述,而没有使用描写方法,故文章读起来,如喝白开水,淡而无味。对于段落不分,层次不明的问题,主要是孩子们习惯用三段式的方式习作了,“略——详——略”的结构模式,根深蒂固印在了头脑里。其实,把中间“详细”部分,再分成不同的段落,层次会更清晰些。第一单元习作要求是发挥想象,对重点部分写详细。对于,没有想象力的习作,那自然是不符合本次习作要求了。最后一条,是好多孩子不会把“变形”的前后勾连起来,变形后应该具备“人”的特点,比如,会说话,会思考。更应该有“变形”了那种事物的特点。比如《我是一条幸福的蚯蚓》中这样一段话:我虽然看不见也听不见,可是我周身的神经却变得异常敏锐,我感觉到在一片枯叶旁边有一只忙忙碌碌的伙伴,啊,通过他急促的脚步带来的震动,我知道他是我的邻居蚂蚁弟弟。我赶紧扭动身体和他打招呼,他也用触觉拍了拍地面,愉快的回应了我。再如,《飘在天上的日子》中这样写到:啊,我飘的好高啊,地上的大树变成了小草,楼房变成了积木,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变成了小蚂蚁……
总之,通过这次“先写后教”的尝试教学,我相信,孩子们的作文质量一定会比上次高一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