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简友广场
透过文学的“小视野”窥探“大时间”

透过文学的“小视野”窥探“大时间”

作者: 种花家的狍仔 | 来源:发表于2021-06-12 10:34 被阅读0次

            独立文化记者、青年写作者柏琳在首部个人作品《双重时间》的序言最后写道,“即使在将来,我也想做一个文学“局内的外人”,提出这些与创作经历、文学理论关系不大的问题,关心与我对话的作家所关心的世界观。找不到也没关系,就这么老老实实地困惑着也行。”

    《双重时间》

            在这部涵盖五大洲、多位蜚声当代世界文坛大家(马丁•瓦泽尔阐、韦德•凯尔曼尼、萨沙•斯坦尼西奇及多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二十二场对话中,聚焦文学,却没有困在文学中,而是透过文学的“小视野”讨论了关于历史、社会和道德层面的许多问题,同时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文坛大家的作品及其作品背后的思考。

            在一场场别开生面的谈话中,直面问题、交换立场,观察自身的同时又对这个世界多了一份理解。

            德国著名小说家马丁•瓦泽尔阐述关于《童贞女之子》结尾寓意时说,我们得到的知识太多,对知识的用途又知之甚少。我们还没有开始真正地行动。所有人的存在都需要实践,不然存在就没有意义。

          带着“异文化”标签的伊朗籍德国作家纳韦德•凯尔曼尼在谈到某种文化产生与交融例证时阐述了自身对文化独到见解:当一种文化繁荣时,会像流水一样流向四邦,可当这种文化失去生命力时,它就会干涸,然后恐惧。

            萨沙•斯坦尼西奇针对作品《我们与祖先交谈的夜晚》道来了自己关于这座前东德小村庄现状的思考:随着人们的离开,随着对别处更好人生的向往,于是,乡村共同体就四分五裂了,人也变得孤独—尤其是老年人。留下来的人要么是没有办法,要么决定接受决斗,尝试为自己和他人创造一种值得为之生活的存在方式。

            在柏琳的每一篇的对话中,无论是关于新一代旅行文学等各种当今热议话题,我们似乎都能嗅到某种紧张、锋利的味道,在捍卫自身立场的同时又在寻求相同。

          《双重时间》的副标题是与西方文学的对话。对话西方文学,但关注点更多侧重在了文学关注的世界。

            读完《双重时间》,我们关注文学,我们关注文学关注的世界,可文学改变不了世界,困惑的是文学究竟有什么作用?

            思索良久,即使我们读过小说中成千上万种人生,却也无法为自己“怎样过上成功的人生”提供直接答案。而文学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教会我们摆脱简单化思维模式,耐心去理解更复杂的阐述,不断丰富自己人生的厚度吧。

            最后,借用《双重时间》序言最后一句话与大家共勉:思想总是晚来一步,但诚实的糊涂却从不迟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透过文学的“小视野”窥探“大时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mnbe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