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亲爱的安德烈》

《亲爱的安德烈》

作者: 漠北雄鹰 | 来源:发表于2019-02-23 23:45 被阅读37次

    《亲爱的安德烈》记录一位离家多年的母亲与十八岁儿子三年内互通的30多封书信。

    这本书中的交谈却并非日常琐事,更多的是一种对文化,对人生,对社会,对民主制度的思考与探讨。

    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

    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她感到:儿子"爱"她,但并不"喜欢"她。

    她觉得, 一个18岁的孩子跟母亲之间,和14岁的孩子是不同的。

    第一,他不愿意让你拥抱他

    第二,他离你远远的

    第三,你的出现让他很丢脸、尴尬

    第四,他跟你不愿意在任何一个时间同时出现

    所以龙应台就在想怎么样可以重新认识这个人。

    当时龙应台有两个选择

    一个选择就是,就这么下去,两个人最后渐行渐远

    第二个选择就是,龙应台得做些事情来认识一个18岁的人

    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

    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

    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收入此书的的三十多封书信

    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我们,

    这是弭平代沟、跨越文化阻隔、进行两代人沟通的全新思维和方法。

    书中有一个有趣的情节是有一次龙应台和菲利普还有她的朋友去郊外游玩,朋友想去上厕所,便顺口问她读大学的女儿要不要上厕所,这时龙应台也想上厕所,便也顺带问菲利普要不要上厕所。

    结果这一举动引起了菲利普的不满,他向妈妈说:“第一,这种问题,不是对三岁小孩才会问的问题吗?第二,上厕所,你不觉得是件非常非常个人的事吗?请问,你会不会问你的朋友‘要不要上厕所?’是怕我尿在裤子里吗?”龙应台无言以对。

    在中国人的生活习惯里,自己想上厕所时叫上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一起去是很平常的事,甚至可以理解为一种关心。

    但这也可以理解为菲利普不愿自己母亲过于关心呵护自己,他要自己独自飞翔,而不愿永远活在妈妈的襁褓中。

    书中还有许多看似平常的交流,无不渗透着一位母亲对十八岁儿子理性克制的深爱。

    “我们自己心里的痛苦不会因为这个世界有更大或者更‘值得’的痛苦而变得微不足道;它对别人也许微不足道,对我们自己,每一次痛苦都是绝对的,真实的,很重大,很痛。”

    “人生像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

    “父母亲,对于一个20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

    我猜想要等足足20年以后,你才会回过头来,开始注视这座没有声音的老屋,发现它已残败衰弱,逐渐逐渐地走向人生的‘无’、宇宙的‘灭’;那时候,你才会回过头来深深地注视。”

    “毕业,就是离开。是的,你正在离开你的朋友们,你正在离开小镇,离开你长大的房子和池塘,你同时也正在离开你的父母,而且,也是某一种永远的离开。当然,你一定要‘离开’,才能开展你自己。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

    “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有意义的,你的工作不绑架你使你成为工作的俘虏,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你就比较可能是快乐的。”

    “如果我们不是在跟别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为自己找心灵安适之所在,那么连‘平庸’这个词都不太有意义了。‘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安德烈,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因此,你当然更没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为了符合上一代对你的想象而活。”

    ——《亲爱的安德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亲爱的安德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mnm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