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为获取更多的土地、财富和人口,彼此之间不断开展兼并战争,争夺生存空间。战况空前惨烈,各国统治者都在寻求在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办法。克敌取胜之道,首在富国强兵,诸侯国的统治者们争相延揽人才,不断调整国策,希望用最短的时间来达到目的。变法的星火,以不可遏止的燎原之势在各国蔓延开来。
燕昭王“千金买马骨”
燕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一个,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临近的齐国乘机出兵,侵占了燕国的大部分领土,燕国差点就此灭亡。
燕昭王即位后,决心夺回失去的土地,振兴燕国。燕昭王用尽各种管办法招揽贤才,却总是觉得效果不好,于是去向燕国的贤人郭隗先生请教,郭隗给他讲了个故事:
有一个人用千金求取千里马,三年都没有买到,他的手下自告奋勇去买,结果用五百金买了一匹死掉的千里马回来。这人很生气,手下解释说,死的千里马您都要,何况活的?如今天下人都知道您要买千里马,很快就会陆续送来的。果然,这人一年之内就得到了数匹千里马。
燕昭王明白了郭隗的意思,专门建造了宫室,并拜郭隗为师。这一做法果然非常奏效,燕国求贤的决心和诚意传遍天下,乐毅、苏秦等杰出人才纷至沓来。
这个故事就说明了当时的诸侯国求贤若渴的状态。
尊贤养士
战国时期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士无常主”,贤人们并不需要对一个君主“从一而终”,良禽可以择木而栖,谁赏识他,他就可以为谁去效命。所以,人才在诸侯国之间的流动很频繁,有的人甚至还会做出对“老东家”不利的行为,这也都无可厚非,他只需忠于当时效力的君主即可。
-
比如,穷困潦倒、在家里吃口剩饭都要遭白眼的苏秦,当游说列国推销自己成功,组建合纵联盟后,很快就当上了合纵长,身佩多国相印,一怒而诸侯惧。
-
再比如,军事家孙膑,先在魏国效力,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
还有商鞅,原本是魏国大臣公叔痤的家臣,在魏国不受重视,辗转到了秦国,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裕强大的国家。
-
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的吴起,在魏国主持军事改革后,虽大败秦军,但因受魏武侯猜忌而投奔楚国。亲身经历了魏国变法的他,被楚悼王指派主持楚国变法,站在了权力的顶端。
这些名字都是我们很熟悉的了,但其实他们背后的故事我感觉自己并没有很了解。
当诸侯们摒弃出身背景,而以人的才能为原则选任自己的官员时,出身贫寒的人看到了自己的希望。“布衣卿相”“养士”成为战国时代独特的风景线。国君们也纷纷开出优厚的条件,吸引人才前来投奔。一时之间,“礼贤下士”和游说君主成为风气。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如果一个国家的尊贤养士工作做得好,那么这个国家就一定会强盛起来。
百家争鸣和法家
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的时代。诸子百家这部分会在书的最后专门设一章来说,这里主要说了下法家一点情况。
因为在春秋时代,教育由贵族垄断,朝政也由上层贵族把持,代代世袭。而战国时代,教育不再是贵族的专利,著名的学者纷纷聚众讲学,宣扬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各家学派蜂起,百家争鸣,空前热烈。勤学有志的士人也如饥似渴地追随各家学术大家,优秀的人才更是身兼数家所长。
这其中,“法家”这个群体被各国君主重用。法家出现在其他各个学派之后,是最晚出的,所以它综合了各家之长,总结和批判了儒家、道家、墨家提出来的救国治世的方案,同时还提出了关于政治、经济以及法律制度的新设想。法家学者大多集众家所长,他们虽仍然没有明确的师承关系,是一个从未曾出现实质性门派的松散体系,但却有着相似的政治主张。
他们在摒弃“礼治”,提倡“法治”的同时,主张通过农耕和战争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提倡君主权力的高度集中,并通过严刑峻法来管理人民。
法家为什么后来被各国国君所采纳?
实际上,法家这些主张都极有针对性,对破除原有的血缘贵族关系,建立新的法律秩序,提出了非常重要的建设性的意见。两千多年前的法家们所倡导的一些法律理念甚至还影响着当今的法律制度建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