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还不到有皇帝的时候,天子称王。那时候大家表面上还是尊周王为王,因为诸侯国几乎都是受当时周建国时的分封,面子是要给人家的。按照诸侯国国土面积的大小以及与王室的亲疏关系,分别得到公侯伯子男的称谓。
但是还是有些例外。
比如吴国称王,越国称王,他们称王应该都是后来的事。
第1个称王的是楚国,非常过分哦。
不过,先过分的是周王室,明明跟着周武王打天下建功立业,结果分封各路诸侯的时候,居然把楚这一支给忘了,后来勉强想起来的时候,封人家的爵位是最后的子爵、男爵---跟这个爵位配套的诸侯国,叫诸侯国简直就是不要脸,基本上国土面积相当于一个镇。
到了西周王室衰微时,纵横今天湖南湖北的是楚国的先人熊渠。他把自己的三个儿子都分封为王,而且大言不惭的说道:“我们就是蛮不讲理的野人,不鸟他们中原的周王。”跟着你们姬家人后面东奔西走南征北战,最后你们吃肉,你们喝汤,我们帮你们洗碗,我们只能,喝西北风,真当我们傻呀?!
楚世家王族姓芈,非常少见,而且不好写,如果不是前几年有一部电视剧,你连查字典都不知道从哪个偏旁部首下手。那部电视剧叫《芈月传》,那个“芈”字就是用来刁难人的,倒是和楚国人的性格有那么一点相似。
楚国人就这么蛮横立国了,所以楚国是自立为王的,后来的吴国和越国也照葫芦画瓢,而且楚人从不按常理出牌。
有一年楚国攻打随国,随国说:“我没惹你,你们没有理由打我。”,楚国可不吃这一套,随口回答道:“我蛮夷也。”---大白话翻译过来就是:我们就是蛮不讲理的乡下人,打你还要理由吗?
所以后来许多文献里面都拿楚国取笑说他们是蛮夷,因为他们自己就一直这么承认的。后来在秦朝末年传播的一句“亡秦必楚”的话,可能也是因为楚国太蛮不讲理了。一直流传到今天,有一句民间谚语叫“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也与此相关吧。
楚国代代相传,传到了楚庄王。
楚庄王应该叫楚装王吧。
他即位都三年了,天天吃吃喝喝,左拥右抱,一副不思进取的样子。
而且还不准手下的大臣们来进谏,说不要耽误我寻欢作乐,不识相的,我就割了你的狗头。
跟楚国人真是没有道理可讲,反正“我蛮夷也”。
大臣伍举斗胆找上门来了。
楚庄王左拥右抱正在听音乐,大殿之上弄得像个夜店。看见伍举,开心地说:“爱卿,来一起点个歌,你看《大花轿》怎么样?”
伍举说:“先别着急唱大花轿,我是来向大王报告一件奇怪的事情的,非常非常奇怪哦。”
楚庄王来了兴趣:“说来听听,不奇怪的话罚酒三杯哦。”
“大王,我们城里有一个小土丘,有一只鸟是三年前飞到这里的,这只鸟好奇怪哦,他在那里待了三年,也不飞也不叫,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也许大王你知道,所以微臣特来禀报。”
“哦,有这么一只鸟吗?”庄王会心一笑,“我想他三年不飞,一飞将会飞到九霄云外;三年不叫,如果叫起来将会声震寰宇吧。”
“大王,说的有理,伍举告退。”
一个聪明的大王,一个聪明的大臣,不需要说太多的话。
这就是成语“一鸣惊人”的由来。
这个楚庄王罢歌舞,振国威,亲贤臣,诛小人,征伐诸侯,国力大增。
在讨伐迁徙到洛阳附近的陆浑戎部落的时候,庄王的部队陈兵洛水,对面就是东周的国都洛邑,这摆明了是向周王世威。
周王心惊胆战的派大臣王孙满来劳军。
庄王装作很好奇的样子问道:“咦,本王听说大禹治水的时候,天下献铜,铸了9个大铜鼎,这个鼎后来传给夏朝,夏朝传给商朝,商朝传给咱们周王室,老王,这9个鼎长什么样?有多大呀?有多重呢?你不要多心,本王就是好奇哈。”
王孙满完全明白楚庄王的那点小心眼儿,他心里说装,装,你尽管装,你这不讲道理的乡下野人,也配问鼎的事。
“庄王你开玩笑了,这九鼎也是神奇,有德之人据之虽小必重;无德之人据之,虽重必轻。咱们周王德布四方,还不到你问鼎的时候呢!”
王孙满的一番话,义正词严。听得庄王讪讪然。
成语“问鼎中原”就来自于这位“装”王,意思是企图夺取天下。
这位庄王是楚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君主,做的事其实都还是挺靠谱的,如果还叫他蛮夷,那他绝对是聪明的蛮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