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不知道干嘛,我相信这是很多人难以坚持学下去的理由。我亦如此。如果刚学完,即可拿来用或者变现,我想这动力大到可以让任何不喜欢学习的人爱上学习。但成年人是需要学会延迟满足的。说好的延迟满足,可以,但是有没有学完就可操作或者能获得一线真实反馈的呢?有。而且很多。
人的进步有很多种,但大多数人的进步是依靠环境或者职场的生存压力,很少有人能自顾自的进步,独自牛逼的,如果非要说有,那康德算一个吧。我们普通人,何况又是生在一个信息如此发达的社会,有才华当然就施展出来了,还怎么可能会出现那种怀才不遇的情况呢?
一个人想要进步,那就先吹一个牛。比如罗胖子说他要做跨年演讲,一做就是20年,而且把2034年的门票都买了出去,这就是逼自己进步,逼自己牛逼啊。我们其实也可以利用他这一招逼自己进步啊。
今天我花了3个多小时的时间把得到课程《有效训练你的幽默感》学完了。学完了可不仅仅是听一遍就结束了,想要有效率的学习还需要做课堂笔记,然后在写出一篇文章来,这就叫自我建立学习反馈,自己表达清楚了,写出来了,才是你学到的。为什么那么多人写读书笔记呢?因为他们都知道,看完了一本书只是输入并没有输出,高效率的学习需要你输入与输出。如果觉得这本书写的实在是好,你或许需要读好几遍,甚至于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拿出来读一遍,而每次重新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
以前我对于学习认为只是一个人的记忆好坏,如果单纯的去记我相信大部分人记忆效果比我要好,但如果要说读完一本书对里面内容了解多少,让我表述出来,我相信我能表述出来的东西比大部分人都要多,要精确。因为这是我自己花时间培养出来的阅读与写作表达能力,没有时间的积累,是很难练就出来的。
就拿记忆一首诗来说,小时候我们学过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小时候对这首诗的理解只知道的是,老师说要背、要考,要学习,我们就学了。然后这首诗背后的故事,鬼他妈的才知道啊,那种大唐盛世的美景在诗句中如何展现的,以及这首诗好在那,我是一无所知,包括黄河在哪?鹳雀楼在哪?都是一无所知。学起来特别单调。后来则不同了,后来对历史有了一些基本的概念,也知道了我们所处这个时代距离唐朝有多远,及这首诗背后是怎么写出来的故事,在声音表演艺术家的声音下用耳朵欣赏这首诗,躺在床上用大脑联想一千三百年前的大唐盛世,这首诗句在大脑的联想下,一下子不久记住了啊。对我而言,问为什么比不问为什么记起来更简单。这就是我提倡的学习方式,理解记忆。
前天晚上听到一首王维的诗,《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哇,咋一听这首诗用来泡妞是如此的好。当时听是没能记住,但我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知道出处在哪,就够了。因为下次如果我要用的话直接上网查就知道了。这也是一种特别好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并不需要你记住,只需要你知道知识在哪。而你下次自己去查阅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对这首诗的印象变得更加深刻了。更何况你可以抄写这首诗,悄悄的夹在你喜欢女生的语文课本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