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习惯
(一)
杜克大学2006年发布研究报告:人每天40%的行为并不是真正由决定促成,而是出于习惯。是的,你会发现,清晨起床,按照往常一样,洗漱,吃饭,跑步等,这些日常的行为本质上是由积累已久的习惯产生。
美国一案例:一位从事医学研究的60岁老人——尤金,患上了病毒性脑炎,病毒彻底摧毁了他的颅骨和脊椎交汇处的脑组织。
接下来,尤金先生好像忘记了怎样呼吸,经常上气不接下气;语言功能也受到影响;并且把前几十年经历过的事情全忘了,现在,前半个小时做过的事情也马上就忘了,接下来,老是重复之前的行为。别人和他解释,根本无用,因为马上就忘掉了!
但是,有一点,回家休养期间,当他出去散步,竟然在无人帮助的情况下自行回到了家中。一个忘记了所有事情的人竟然能找到家!
这是因为路上的某些标志性事物,以及走向在他每天的行为中已经形成了习惯。即使脑组织被破坏,但是,习惯会让他毫无缘由的直走或者左转。
《习惯的力量》一书提到:对于那种暴饮暴食,酗酒,吸毒的人为什么在较短时间内能焕然一新呢?原因在于旧习惯在大脑中形成的神经模式完全被新模式取代。他们集中精神,开始改变某种行为。
习惯出现的原因:大脑一直在寻找省力方式,习惯能让大脑得到更多休息。
习惯是可以被忽略或替换的。除非你可以抵制习惯,找到新的惯常行为,不然习惯还是会自动展开。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每天都会不自觉打开手机,查看信息。
(二)
对于那种沉溺于酗酒或者暴饮暴食等人的大脑,随着渴求加强,会让人产生上瘾感觉,甚至于明知面临丢掉工作,无家可归也无法停止。所以沉迷于通宵打游戏的学生不知道会影响学业,不知道黑眼圈会加深吗?当然知道。
手机产生振动,大脑就会预期打开它们而产生暂时分心。这种预期如果未满足,就会变强。然后就会慢慢地从包里拿出手机,即便知道不是什么重要信息,可能是垃圾广告而已。但是依然会去查看,以满足大脑预期的渴求。
或许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习惯通常来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的好朋友中,一些比较有钱,一些贫穷,还有一些来自其他种族,但总体讲,与我们关系最深厚的朋友,往往是那些性情与我们相近、收入与我们相当,并且与我们有共同背景的人。
一个陌生人受伤,我们可以冷眼旁观,但是一个朋友受到屈辱,我们的愤怒就会战胜内心的惰性。
如果一个朋友给你打电话让你帮忙,你会帮的,但是一个陌生人呢?或者处在两者之间的人,你能保证你愿意为一个朋友的朋友花费苦心与声誉来帮他获得工作吗?
据美国研究所调查分析,正在找工作的人能够从朋友的朋友这些交情不深的人那里得到帮助,这个称之“弱联系”的熟人通常比强联系起着更重要作用,可以拓展更深的交际圈子,否则他们只会接触到自己圈内朋友的看法与消息。
(三)
所以,应该如何改变惯常的习惯呢?
理解框架:
找出惯常行为
用各种奖赏进行试验
将暗示隔离出来
制定计划
1)了解自己的习惯,找出回路的各个部分,一旦找出习惯回路,想办法用新的惯常行为取代旧的坏习惯。
2)找出较为隐蔽的问题,这一惯常行为的暗示是什么?饥饿?无聊?投入工作前的简单休息?
那么,奖赏是什么?饼干吗?或者散心?为了弄清楚,你需要实验。
3)奖赏可以满足人的渴求感。了解哪些渴求在驱动你的坏习惯。
(例如:你非常想吃东西,那么调整一下你的惯常行为,这样得到不同的奖赏,可以出去散步,可以在桌子上放一个苹果,可以和朋友聊天。选择什么代替行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各种假设,到底哪种渴求在驱动呢?)
4)记下这些让你活动后想到的头三样东西,然后,手机上设一个闹铃,15分钟左右,闹铃响,你问自己是否还有暴饮暴食的冲动。
(15分钟原因是找出你渴求的东西。比如,你在吃掉苹果后的15分钟,你仍然有冲动去吃高脂零食,那么驱动你的就不是饥饿感。相反,你和朋友聊天15分钟后回到房间,非常轻松地投入到之前的活动,那么你就找到了那个惯常行为的真正“奖赏”。暗示加奖赏本身不足以让习惯长期持续。就像晨跑锻炼,坚持一个月之后可能会放弃。所以学会触发人对即将到来的奖赏的渴求。)
或许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习惯(原理:用同样的暗示,提供同样的奖赏,改变中间的惯常行为。)
如果你想改变工作时吃东西的习惯,那你就要想想,奖赏是消除饥饿感还是让自己不无聊。如果是想放松,就快步走走,或者上网浏览一下,提供同等休息机会,不让你变胖。对于任何你想戒掉的东西,只要找到了暗示和奖赏,就会改变。
习惯代替对多数人有效,但是,当生活压力变大时,旧瘾就会复发,例如酗酒者反反复复的情况。
然而当和其他人交往时,改变会发生。这并不一定是遇到什么重大打击,很多人亲友死亡,车祸后救活等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后会改变之前的惯常行为。当和群体共同面临时,有利于形成自身的信仰,从而忽视负面的惯常行为。
你可以试着改变你想改变的惯常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