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想一位文学家进行文学创作时,他其本人应该有怎样的基础呢?杜甫的《严公厅宴请同咏蜀道画图》诗曰:“日临公馆静,画满地图雄。剑阁星桥北,松州雪岭东。华夷山不断,吴蜀水相通。兴与烟霞会,清樽幸不空。”这首诗是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后,身处四川成都,在宴会时为诸位宾客描述的蜀道地图。蜀道路途艰难,但因为四川盆地周围被重岩石叠嶂围绕,川内与外界遭砸隔断,为天府之地,被多数旅客游人向往。蜀道之徒艰难和绝美,正是无数文人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如果只是单纯地从地图中体会蜀道之路线难免会产生更强大的心灵碰撞,而实地去蜀道体验一下起其路途多舛,难免过程艰辛,在宴会之中进行文字游戏,依韵作诗而观图遐想,读者才有无数神思。
这首杜诗所涉及的,是方志地理、视觉艺术和诗歌之间的三角关系。颔联将不同空间地理进行整合,引导读者在剑阁、星桥、松州和雪岭四个地标之中遨游,这些地名产生的视觉和触觉效果,也表达了四川诸地的自然之美。颈联突破了地图尺幅之限,将地域之广大延伸外域,这是诗歌创作的遐想力。尾联中,作者将兴致引入厅宴之中,表达对幕主的敬意之上。这首诗虽然是即兴之作,却洋溢着中唐帝国地域之宏大,朝鲜韩国之流写不出这么气势恢弘的诗句,这与他们的国家地域面积有关。
中唐时间段是代宗大厉历到文宗太和年间(766~835),共计69年历史。《中唐时期的空间想像象:地理学、制图学与文学》一书中,王敖教授将地理学和文学这两门学科之间相互交汇重叠,旨在对这两大思想领域之间的类同(affinity)与联系(interplay),作一论述。在中唐时期,地理学和文学领域被源源不断的地生产和阅,唐朝疆域的不断变化会引起居民流动,而文学创作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诞生的,这两个领域的大师通常是一个人或者说一类人。一个不懂文字的人是没有办法去学习地理知识的,而一个文学家的知识储备,除了历史,人伦,朝堂,礼仪还有地理等知识。本书研究的是空间如何让透过中唐文人群体的思维滤镜,变形为映射在文学接受面上的镜像,首段杜甫之诗便是例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