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人分析我们要做自给自足的工商业现代化大国,这不得不让人想起我们国家历史上的文化惯性。我们做了数千年的成功的自给自足的中土农业上国,夹杂着混进来一些游牧业和外贸、小资产阶级。每次混进来之后就被我们中原文化同化,同化不好就出矛盾,然后踢出后者,保留自给自足的前者,这是我们的本分,是我们的地理属性,是我们的思想传统,是安逸的法宝。可未来似乎要变规律,要求我们也变,那不变行不行呢?把地卖了发展经济,内部大循环,或像温铁军说的那样回老家弄块地以防不测?其实不是我们想保持传统,只是世界局势变得反全球化,我们有点被逼无奈的意思。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四十五周年的日子。
我四十九岁,属于改开受益最多的一代人。时代总该比人长久,而不应由人目送。
早晨想起一句时代箴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最早是马克思说:科技是生产力。邓公加上了最重要的前缀“第一”。
好在,这句箴言、改开的很多箴言,如今仍被官方与民间时常提及,这说明时代仍可延续、仍在延续,这就仍能期待。期待,科技真正成为、尽早成为这个工商业大国的第一生产力。
人口,是几十年来的首要生产力。
当然是普遍受教育的人口;
当然是依托于科技的人口,那些已为我所用、为我所有、并非最前沿的科技。
先将人口这个生产力用好用足,是改开最出色的成就。几十年前最大的农业国家,人口无疑是最显著的资源优势,是把握时机融入了全球化的起步优势。
资源的逻辑,总是以我所长、换我所短。
若短板资源是比自身长板资源更高门槛的,换,意思就是为我所有的“掌握”。
若反之,换,意思就是为我所用的“控制”。
人口生产力的门槛不高,因此要用来换第一生产力的科技。
用自身优势、政策、姿态吸引资本,让别人带自己玩尽量长的时间。换,除了换资源,当然也是换时间。时间,催化力量与局势改变。
在这段争取来的时间里,将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内环境养成。
譬如,高端人才养成及施展的环境、技术多点涌现及孵化的环境、从技术阶段向工业及商业阶段成熟转化的环境。
能想象它们出自如今机关事业单位或高校的氛围吗?
能想象用国家不计成本搞航天的模式搞商业科技吗?
能想象知识产权没有盔甲的地方谁愿意创新先行吗?
依赖人口作为首要生产力的国家,其内环境更像集体大生产农庄;就是比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农业国家进了一步,距离科技作为首要生产力的工商业国家还不止一步。内环境不是自发形成,要靠一系列制度性优化。
人口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时期,总会结束;科技总要成为第一生产力。
因为,中国是大国,别无他途。
但愿,能用各种手段,延长全球环境里的时间窗口。
但愿,在时间窗口里,能形成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该有的内环境。
无论叫什么新名称,自给自足的工商业国家不存在。
不在全球化链条里、不在全球化牌桌上的,只能是小农经济的农业国家;而那是退不回去的,撤离牌桌失去链条,就是人口从巨大优势转为巨大劣势的时候。
期待改开比我长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