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看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055)】 叶浩奇、闫妮妮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陈列的周恩来题诗《无题》: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字翔宇,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
南开学校唯一的免费生
1913年春天,周恩来随伯父周贻赓来到天津,考入南开学校读书。南开学校是一所仿照欧美教育方式开办的私立学校,学术空气浓厚,课程设置丰富,综合要求很高。周恩来学习刻苦,每门功课的成绩都很突出,多次获得各类考试第一名。
在校期间,参与发起组织敬业乐群会,编辑《敬业》《校风》刊物,发表小说、文章,参加新剧团演出、全校演说比赛,当选学校演讲会副会长、江浙同学会会长,参与天津各界群众举行的救国储金募款大会,被时任校长张伯苓誉为“南开最好的学生”。
早年周恩来:
由于品学兼优,在入学第二年,经教师推荐,学校破例免去他的学杂费,成为当时南开学校唯一的免费生。
留日期间屡遭挫折
1917年夏,周恩来中学毕业,赴日留学。但生活拮据的他连路费都凑不够。好在周恩来人缘很好,好友于树德借给他钱,才得以成行。在日留学期间,他遭受挫折:两次为进入日本大学得预备考试落榜。
周总理在日记中写道:
“我今年十九岁了,想起从小儿到今,真是一无所成,光阴白过,既无脸见死去的父母于地下,又对不起现在爱我教我照顾我的几位伯父、师长、朋友;若大着说,什么国家、社会,更是没有尽一点力了。俗语说得好:‘人要有志气’,我如今按着这句话,立个报恩的志气,做一番事业。”
这是周恩来那个时候的日记,抑或就是他写作这首诗的心绪吧。
两次考试落榜,加上当时国内革命需要人参与和领导,周恩来变卖书籍换取回国路费。回国前,他写了这首《无题》赠予好友张鸿诰: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大江歌罢掉头东”起句气势雄伟,表达了周恩来负笈东渡寻求真理的决心。
“大江歌罢”指刚唱罢令人豪情四起的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其词开篇即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句子。周恩来此处用此典,一是表明其志向的豪迈,二也是为了照应东渡日本横跨大洋江海的经历。
“掉头东”,掉指船桨,则表明义无反顾的抉择。梁启超在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时,曾有诗句曰:“前路蓬山一万重,掉头不顾吾其东!”梁启超表达的是离开中国而到日本寻求真理的决心,周恩来此诗句反映的也正是他1917年东渡时立志救国的抱负。
“邃密群科济世穷”,说的是他到日本求学的目标,即细密地研究多门科学以拯救濒临绝境的中国。
周恩来自中学始就具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他所处的时代也正是国内掀起“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呼声高涨时期,留学潮中的中国青年大多抱有到国外寻求先进思想、先进技术以报效国家、拯救中国的愿望。
故他在国内革命需要时可以放弃在日本的留学,又可以为了革命的需要于1920年到欧洲勤工俭学。
“面壁十年图破壁”,借达摩面壁修禅的故事反映出诗人刻苦钻研欲达到的境界和追求。
西来的达摩禅师从长江之南一苇渡江到达嵩山少林寺,在山洞里面壁十年默默修禅,终于将印度佛教成功传入中国,成为禅宗初祖。
周恩来表示东渡留学也要有达摩面壁的精神,而且学成之后要达到如巨龙破壁腾飞的境地。“破壁”之说源自《历代名画记》中所记载的传说,说南朝著名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没有眼睛的龙,一经他点出龙的眼睛,巨龙则破壁而出腾空飞去。
周恩来将“面壁”和“破壁”巧妙地结合起来,不仅在修辞手法上是一种艺术创造,更重要的是表达出一种不同凡响的人生追求。
“难酬蹈海亦英雄”,则表明他此次为了革命需要放弃留学的豪气。
“难酬蹈海”即难酬蹈海之志的意思。“蹈海”可有两种理解,一是跳海殉身之意,如近人陈天华留学日本,为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毅然投海自杀,以示警醒;二是到了晚清时,出洋寻求真理亦称“蹈海”。此处第二意,更符合周恩来此诗的背景。
赴法留学时期的周恩来:
字如其人。在这幅手迹中,周恩来的行书点画沉着有劲,一气呵成,由字及人,周恩来的风骨尽显其中。
在诗句的旁边,周恩来还用极小的字,写下了比这首诗还长的跋语,阐述了写这首诗时的背景:
“右诗乃吾十九岁东渡时所作,浪荡年余,忽又以落第返国图他兴,整装待发,行别诸友。轮扉兄以旧游邀来共酌,并伴以子鱼、幕天。醉罢书此,留为再别纪念,兼志吾意志不坚之过,以自督耳。民国八年三月”
张鸿诰冒险保存手稿
这幅手迹能在今天被世人瞻仰,背后还有一段惊险曲折的故事。
原稿本还有名款。张鸿诰从日本学成归国后不久,国共关系破裂,周恩来也考虑到自己身份太特殊,总是遭到日伪机关、国民党特务的缉捕,所以周恩来再三嘱咐张鸿诰:“不要再收藏你我两人之间的书信,以免受到无辜的牵连。”
于是,张鸿诰烧掉了所有信件,却用性命作赌一直保存这幅手迹。他裁去落款,并加盖了几枚闲章,重新装裱,再和其它字画放在一起,才让这幅字躲过了一次次的搜查。
但是周恩来在世时,这幅字并没有机会被看到。直到1977年初,为了悼念周恩来逝世一周年,张鸿诰将珍藏了58年的手迹,捐赠给了中国革命博物馆,这幅真迹才得以展示在世人面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