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作者周恩来。时间是1917年夏,当时的周恩来19岁。
从南开中学毕业后,周恩来东渡日本留学。回国前夕,他的同学好友张鸿诰等人为他饯行,请书赠留念。
周恩来当即挥毫书赠此诗,并在诗后写有“右诗乃吾时所作,返国图他兴,整装待发,行别诸友”等字句。
这首诗的手迹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最后一句涉及到一位曾经轰动一时的留日学生——陈天华。
如果你还记得中学历史课本,在晚清历史部分,有一幅“时局图”,旁边配了一段这样的文字:
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
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
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
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
这几句话就出自陈天华所作的《猛回头》,是当时那个黑暗时代流传最广的警世名言之一。
陈天华,湖南人,近代革命家,曾为留日学生。曾与黄兴、宋教仁等创建革命团体华兴会,也是同盟会的重要发起人之一。
陈天华少年壮志,16岁时他便写下“莫谓草庐无俊杰,须知山泽起英雄”的豪迈诗句。
他曾在长沙求实学院就读,被公认为是全校最有才干、品学俱优的学生。
1903年,陈天华赴日留学。当时盘踞东北的沙俄军队,一心想要吞并东三省,陈天华与黄兴等人召集学生军,作血书《敬告湖南人》,引起一时轰动。
他还用简单易懂的说唱形式写了两本小册子《猛回头》与《警世钟》。这两本小册子当时在日本与中国广为流传,影响力甚至超过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政见书》和邹容的《革命军》,被当时的清廷视为洪水猛兽。
黄兴在湖北筹划起义,曾大量翻印分发,为辛亥革命埋下火种。
1905年,在近代史上影响甚大的《民报》在东京创刊,孙中山亲自撰写创刊词,提出了著名的“三民主义”。创刊号上共17篇文章,陈天华一人就占了7篇之多。
但这样一个以笔为刀,生命力旺盛的青年,仅仅活了30岁便离开了人世。
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胜国要求清政府尽快将沙俄在东三省的利益转让给日本,作为交换,日本颁布了歧视并限制中国留学生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约束留日学生参与反清政治活动。
坦白说,当时留学日本的中国人超过万人,确实有鱼龙混杂的现象,面对日本颁布的禁令,陈天华一开始是冷静的。
然而随着事态发展,留学生群体内部意见不一进退失据,大规模抗议混乱不堪。日本《朝日新闻》评论:“清国人特有之卑劣放纵性情所促成,惟其团结之力则颇为薄弱。”
这一轻蔑言论极大刺激了陈天华,悲愤满怀的他于当日写下《绝命辞》,希望以死劝诫国人。
他写到:“恐同胞之不见听,而或忘之,故以身投东海,为诸君之纪念。”
留下《绝命书》后,陈天华次日蹈海自杀(从水浅处慢慢走向深处),年仅30岁。
陈天华自杀的消息传至国内,引起巨大震动,往往“一人宣读《绝命书》,听者数百人,皆泣下不能抑”。后来灵柩运回国内葬于湖南岳麓山,送葬队伍多达万人,岳麓山上缟素一片。
陈天华死后,大批革命党人从日本归国发动革命起义,其中就包括鉴湖女侠秋瑾。
陈天华性格郁郁,又生在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不绝的晚清,他多次表示自己不惜牺牲性命警醒国人,最终求仁得仁死得其所。
年轻的周恩来当年想必也被这件轰动一时的事件所震动。
在他看来,陈天华奔走呼号,虽然壮志未酬,出师未捷身先死,但以身殉道不惜以死警示国人,也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他对陈天华是充满敬意的。
实际上,当年出师未捷英年早逝的青年,又何止陈天华?
黄兴,孙中山的第一知己,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病故时仅42岁;秋瑾,起义失败,就义时仅32岁,作书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徐锡麟,光复会成员,安庆起义,事败就义,仅34岁……
此后半个世纪历史的激荡风云,血雨腥风,牺牲者何止千千万万。
这些人生在内忧外患的中国,身怀家国之悲,无日不在为国家命运奔走,但他们都没有看到国家真正独立,民族重新奋发的一天。
直至半个世纪后,已是共和国总理的周恩来,为一座纪念碑书写下下面这段文字,纪念那些有名无名的英雄: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