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躁的情绪开始缓释,感觉算是过了紧绷这一关了。过不去可就糟糕了,越发的紧张不从容。一时控制不住情绪整一出“摔猫砸狗”的举动,往往事后追悔不已。
有时对人的感觉会过度解读,这是偏狭的意识先导的结果,宁左勿右还是宁右勿左其实都不对,而且自己未必察觉,也说明中庸之道把握之难。
一早决定的事情,从昨晚上都开始合计了。本来要早早休息,变得睡着一小会儿,就被手机振动的嗡一下唤醒,实在是浅的没谁了的睡眠。看了会书才又睡着,之后的感觉是沉沉的到天明了。
睡醒的一霎那,还想懒床,翻了个身想想,还得处理些事儿,否则来不及动身了。匆忙准备出发的时候,惯常的意外手机来电又出现了,能不能挤出点时间再约个事谈谈?对方说。
地点放在了车站会客室,原意是对方觉得不便就算了。结果坚持要见,只能把预计乘坐的车次,预计再顺延下一趟,留个冗余。
预料的事情总会发生,果真话题延续了,第一选择作废,第二选项不容错过了,好在勉强成行,预期雨天的晚点,已经把时间安排的颇为紧凑了,果然晚了十几分钟。
看表还在可控范围之内,开车前往约定地点时,道路的积水隐约告诉我,可能还会遇到障碍。怕啥来啥,之后在一个重要的路口被封堵,无奈反转,结果发现要晚到半小时了。
结果就是被不断的意外打搅的结果。
这就是卡点的卡出的毛病,若想按计划实行,还真的是挺难。比如上车后,其实在第一个路口,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尊重别人的意见。
想把信任交给对方,自己放松一下,在日常看来没什么,但在不正经的天气里,各种事都拧成了麻花,变形进而相互作用,感觉空间都扭曲了。
筹备一场活动,需要各种备案充分的预想,每一种预想都得组织推演,在推演的过程发现别扭或是遗漏的项目,加以克服,才是反复推演的意义。
这些“毛刺”消除,才能让每一种方案在现实中尽可能的顺畅运转,不然又是一次因为预想不足导致的翻车现场。
所以,事儿还得日常一点点的攻,才能彻底干掉,不然又会是临时抱佛脚的情况。日常做的铺垫越多,才能成为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结果,即便是差强人意,也能对付过去。
这在预则立的规则里,就是取上得中的范例。不然存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维模式,等到落得个取中得下的后果,那才真的是不足为奇。
一场活动是否搞得定,不在于大的框架,框架在实际操作中相互把关,不会有意外。导致框架变形就是细节出问题了。
关键是细节的打磨,每个节点榫卯衔接,所谓的细节决定成败,就是这个理儿。细节不注意,容易在流程上出现卡滞,卡着卡着事儿就砸了。
一份付出一分收获,希望高质量搞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