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常常遇到这种现象:昨天讲过的内容,今天学生就忘掉了明明很理解,做题时一塌糊涂。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很让我们感到疑惑。
理解不等于已知,已知不等于掌握,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引发学生及时地思考。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讲的是及时复习的重要性,其实,在课堂上也应该让对已知的知识进行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一条规则的解释,一个定理的运用,甚至是一个词语地把握,都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
比如在讲完“绿草如茵”这个词时,不仅是让学生会读、会写,还应该让学当堂对这个词语进行解释,解释不仅是背诵这个词语的意思,还应该能够对这个词进行运用。怎么进行运用呢?
首先可以让学生自主理解词义,然后,让他利用这个词语设计一段话,利用这个词语造个句,或者用丰富的言语描述出这个词语所展现的场景。
这样以来,学生深刻地掌握了知识,做作业所用的时间就减少,老师检查作业的时间也相对减少,教师就可以把更多地精力用到讲解教材上。这解决了教学活动中最耗费教师时间的问题。教师可以用更多地精力研读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
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就是不断地一个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这个过程的关键环节就是思考,没有思考的教学只是机械地传授知识。
不断地教会学生的思考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