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2678)
一、导入,强调用事例写人
1.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从字里行间来体会文章浓浓的情感。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 复习上节课积累的词语。
4. 回顾课文内容:
师:上节课我们讲了课文一共写了四件事,哪四件事呢?还记得吗?
生:①笑谈断腿 ②讲课动情 ③关爱学生 ④放飞风筝
师:你觉得这篇文章是写人的还是写事的?
生:写人的。
师:写谁?
生:刘老师。
师:是的,写事是为了突出人物品质,这叫“用事例写人”。(板书:用事例写人)
过渡:那么用事例写人有什么奥秘吗?有的,当我们把今天的课文读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就会一一浮现。
二、品析故事,了解人物品质,学习细致刻画。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这四个小故事,在品析人物品质的同时,来学习课文“用事例写人”的写作手法。
1. 出示自学要求
默读课文四个小故事,想想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画出有关的句子,在旁边写上批注和同桌交流。
2. 学生自由学习,同桌交流。
3. 汇报交流(按故事的先后顺序)
预设:
故事一、
生1: “只是有一次他在讲课的时候讲到女娲造人的传说,笑着对我们说“……女娲用……甩掉一条腿的。”(乐观、幽默、风趣)
生2:……
生3:……
故事二、
生1:“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激昂,常常……”(体会刘老师对工作、对祖国的热爱)
生2:……
生3:……
故事三、
生1:“……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立在教室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亲切、大声地说:“好!好!……” (认真倾听,对学生的尊重、关爱、鼓励学生)
生2:……
生3:……
师:(引读,带入情景,感受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的妙用。)
引读:倘若有的同学回答的正确、深刻,他便﹎﹎﹎﹎,他的头是……﹎﹎,眼睛是…………,他的表情﹎﹎﹎﹎,仿佛在﹎﹎﹎﹎﹎﹎。然后,又好像﹎﹎﹎﹎﹎﹎,长舒一口气,亲切、大声地说:“好! 好!(指导朗读好两个“好”,读出欣赏、赞美的语气。)
师:多好的一段文字,有没有身在其中的感觉呐?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观察刚才我们朗读的句子,看看分别运用了人物的什么描写方法?
生:动作、神态、语言。
师:是的,正是作者运用这些描写对人物进行细致刻画,才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正是刘老师对学生的热爱是这情景已经过了将近30年了,今天一想起来,依然那么﹎﹎,那么﹎﹎
师:找到学习方法了吗?(品析人物品质要抓人物语言、动作、生态来体会)好,带着这种学习方法,继续交流故事四。
故事四、
生1. “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还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挑战困难、抗争命运、乐观)
师:是呀,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却有着那样强烈的爱与追求,而我们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做呢?
生: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意志坚强……
师:是的,刘老师在我们心中撒下了积极乐观,顽强执着的种子,难怪作者在文末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来,同学们一起深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生读)
小结: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你能理解作者通过这四个故事来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吗?
生:对刘老师的思念之情。
师: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呢?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刚才我们交流的句子,我大致整理了一下,请看看大屏幕(出示四个故事中刚才学生交流的句子)
生:(总结这些句子都是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生态的)
师:是的,之所以人物形象会那么清晰,是因为作者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来刻画,这叫细节描写,它可以使人物品质更加突出,所以今后的写作中要尝试这样来写。(板书:解释,抓细节)
三、研究事例,揣摩事例的选择
师:同学们,让我们回顾全文,再来看看。你觉得在作者的记忆里,仅仅只记住了刘老师的这四件事吗?对,当然不是,肯定还有很多事情难以忘怀,大家试想一下,还有可能会有哪些呢?我们不妨设想一下。
生:送生病学生去医院上楼梯,摔倒自己爬起等等
师:你们看,这几件事也能体现刘老师关爱学生,顽强执着的精神品质,如果把他们也写进去,那文章的字数不就多了吗?我们不是经常苦于自己的文章写不长吗?这样好不好?为什么?
生:不好。
师:你的感觉是对的,你们看看刘老师摔倒跟哪个故事一样?是呀,跟“放风筝”一样,都是表现刘老师敢于挑战命运的,那么,如果这个故事是真实的,一定要写进去的话,那放风筝的就不用写了。看来写示例得有选择,不能重复,否则文章显得罗嗦(板书:有选择不重复)
四、研究故事,揣摩文章的构思技巧。
师:我们再来看这四件事,现在呢?我把他们的写作顺序交换一下(故事①、故事②、故事④、故事③),这样好不好?因为这四件事都是独立成段的,交换一下顺序也读得通顺,可以吗?
生观察,交流。
预设几个方面的原因:
①前三个是课上的故事,第四个是课余的故事。
②前三个略写,第四个详写。
③前三个故事之间没有过渡句,而与第四个故事“放风筝”之间,却有一个过渡句。
④之所以把“放风筝”这个故事放在最后,是为了升华课文的情感,照应题目“理想的风筝”,诠释题目的含义。
师:(小结)很好,所以事例的安排是有讲究的,不仅事例的选择有讲究,同样事例的安排顺序也有讲究,这种有讲究的安排就叫做文章的构思。
师:刚才大家发现了前三个故事与第四个故事“放风筝”之间有一个过渡句,来咱们大家一起找出来读一读。
生读: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师:很好,从这句话就能直接过渡到下面的放飞风筝的故事,来,大家一起读读。(删除第8自然段,让学生一起读)大家会发现,这样的过渡也通也顺,然而,课文在这两段之间还有一个第8自然段(生读第八自然段。)
师:看不明白了吧?在课余“放风筝”的故事前,还有这么一段写景的话,是不是多余的呢?——不急,咱们回到课文的开头写课上的三个故事前,也有写景的话,来一起读读第一二自然段。
生读:春天又到了。
柳枝染上了……
师:这也是写景,巧合吗?当然不是,这是作者的又一个构思,这叫对称美,只是有点小小的遗憾,后者是用了一个自然段,而前者则用了两个自然段。其实,是完全可以把第1、2自然段合起来的,大家读读试试看。
生读:春天又到了。柳枝染上了……
师:通顺吧,可以吧,那么,之所以作者把“春天又到了” 单独掰出独成一个自然段,是另有用意的,我不说,我们来读,看看通过朗读,能不能体会到答案。我读第1自然段,大家接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师读:春天又到了。
生读:已经近30年没有见到他了,刘老师呀,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师:同学们,这样一读,你还觉得“春天又到了” 这五个字还仅仅表示季节意义上的春天吗?
是的,他包含了对刘老师深深的思念之情,这种写法叫做“首尾呼应”,升华了文章的情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