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绝对让你走神的书。
阅读,本来应该集中注意力,否则眼睛和大脑各唱各的调,各跳各的舞,眼睛在流连,思绪在飞舞,能够读进又读出的人,估计不是天才就是圣人了。当阅读到甜蜜的回忆、温馨的回忆、儿时的记忆,母亲、父亲、长辈、祖辈,老房子、老照片、核桃树、麻柳树、铁环子树、竹林、苕窖、河流、河岸、钓鱼、捉黄鳝、捉螃蟹、小鸡、小鸭、小鹅、小兔,藏猫猫、玩陀螺(鞭打牛儿)、滚铁环、放风筝,吃糖糖、吃肉肉等等这些,不知道会有几个人能够不走神?丰子恺的《缘缘堂随记》就是这样一本走神的书。
缘缘堂,是1926年丰子恺与李叔同在江湾租住的房子里,一时兴起,将自己喜欢的可以搭配成对的文字,揉成纸团,采用抓阄的方式,两次抓出来都是“缘”,于是缘缘堂成立了。李叔同还为其写了一块横额,装裱好之后,挂在了租住房里,后来随着丰子恺迁徙而迁徙。1933年,丰子恺在石门湾老家房屋的后面,修建了新的楼房,请马一孚重新书写了“缘缘堂”横额(李叔同写的在此处显得太小,不搭调),从此缘缘堂正式落地,不再处于浮云般的游荡。大概是丰子恺对缘缘堂注入太多,因而将这本书取名《缘缘堂随记》。
《缘缘堂随记》收集了丰子恺1925年至1962年的42篇文章,时间跨度较大,其中1920年代6篇,1930年代22篇,1940年代7篇,解放后7篇;文章虽为随记,但大多是回忆性文体,像讲故事,行云流水般的道来。阅读的时候,随着作者思绪,读者的思绪也会跟着飞舞,无法控制。
例如第一篇“忆儿时”,作者以养蚕、中秋与父亲及一家人在月光下吃螃蟹、与儿时伙伴钓鱼,阅读这些故事,思绪早就飞舞到了自己的儿时,养蚕、养兔、捉黄鳝、捉螃蟹、钓鱼,晚上一家人坐在八仙桌周围吃饭,父亲一个人饮酒的情景,一一浮现在眼前,让人流连。第四篇“我的母亲”,作者从绘画的角度描绘母亲,固定的座位,常态的坐姿,惟妙惟肖,“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让人肃然起敬,母亲的平凡与伟大,跃然纸上。
最可爱的大约就是第九篇 “华瞻的日记”吧,华瞻不是天才,3岁的幼儿不可能写日记,只能是作者自己模拟幼儿的心理活动来描写了。“大人们的无理,近来我常常感到,不止这一端;那一天爸爸同我到先施公司去,我看见地上放着许多小汽车、小脚踏车,这分明是我们小孩子用的;但是爸爸一定不肯给我拿一部回家,让它许多空摆在那里。回来的时候,我看见许多汽车停在路旁,我要坐,爸爸一定不给我坐,让它们空停在路旁。”
“我对爸爸说,要天不下雨,好让郑德菱出来,宝姊姊就用指点着我,说:‘瞻瞻痴!’怎么叫‘痴’?你每天不来同我玩耍,挟了书包到学校里去,难道不是‘痴’么?爸爸整天坐在桌子前,在文章格子上一格一格的填字,难道不是‘痴’么?天下雨,不能出去玩,不是讨厌的么?我要天不下雨,正是尽情合理的要求。我每天晚上听见你叫爸爸开电灯,爸爸给你开了,满屋子就明亮;现在我也要爸爸叫天不下雨,爸爸给我做了,晴天气不也爽快呢?”
这种童贞、稚趣,纯正而可爱,在丰子恺的笔下,悦动的跳进你的心灵,更增一份对幼儿时期的怀念,只是我等没有这么幸运,父母没有用笔记下,但心里记下了,还传之于哥哥姐姐,对儿时也就有了一些模糊的记忆。
有同感的大约就是第十四篇“春”,一年之计在于春,小时候父母的话语犹在耳旁。令人产生希望的“春”,从古至今赞美文章无数。苏轼“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作者却是“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是对春天乍寒、乍暖、忽晴、忽雨的感受。我对春季,想到的却是饥饿。物资匮乏时代,农历3月,正好是青黄不接的时节,一年的粮食,此时告罄,父母们的计划也只能是到了此时(真是辛苦了父母们,一年的粮食,从去年秋天开始就要做好计划,否则早早地就要告罄,饿肚子了),东风摇百草,但此时小麦还在杨花之时,需要再有一个月才能成熟,此一段时间,放了一冬的红苕成了主要粮食(现在的香饽饽,假如天天、顿顿如此吃下去,估计不吃厌的没有吧?)。打下的小麦也只能炕饼子,做面疙瘩等面食,对于南方吃惯大米的来说,很不习惯,为了饱肚子,也只能是吃这些了。因而,我是一个喜欢秋的人,秋的收获,一定比秋的萧瑟更可爱。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居于动乱时期,文章也就留下了这一时期的烙印。1937年11月26日,缘缘堂在日军的轰炸下被毁,丰子恺一生心血凝集成的艺术殿堂毁于一旦。“告缘缘堂在天之灵”,“辞缘缘堂”,控诉了日军对石门湾百姓的轰炸,也讲述了战争的残酷,乱世的难为。“吃瓜子”一篇,讲述了国人吃瓜子的技术,是国人都具有的三种博士(拿筷子博士、吹煤头纸博士——我们这儿好像叫做焾纸,引火的一种方式、吃瓜子博士),一直大夸吃瓜子这种休闲食物的好处——非甜非咸的香味吃不厌,分量微小吃不饱,剥壳可以消磨时间。但到了最后,却是一句当头棒喝——恐怕是全中国也可消灭在“格,呸”、“的,的”的声音中呢。这就是丰子恺的风格,将一粒瓜子抬得老高老高,也许抬得越高,摔得越响吧,这样才能惊起别人的注意,但别人是否注意,不得而知,外敌的入侵,却是真正的到来了。
作者是漫画大师,文章配以漫画,让人读来往往忍俊不禁,会心的发出笑声,这也是阅读《缘缘堂随记》的乐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