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标题,你一定想到了一本书。没错,就是《思考的快与慢》。
我认为,行动也有快慢之分。什么时候快速行动,什么时候则需要慢慢来,和阶段有关系。
从想到要做,到开始动手做,一定要快,且争取快速入门。
这个时代,行动最重要。每天我们接收到大量的信息和知识,前者对我们帮助不大,后者在没有行动的作用下,其实用处也不大。看一本书,听一场演讲,学习一个付费专栏,不在于能记住多少,而在于能运用多少到生活中,践行学到的知识。读书无用论,只对于学而不致用的人。
马上行动,在行动中不断调整。没有人一开始就能做好,都是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熟练,最后到精通。难道开始不完美,就不动了吗?没有行动,后来的一切都不可能发生。有了一些想法、获得了一些知识,就应该尽快撩起袖子干起来。只要行动了,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积累经验,才能知道如何调整。脑子里无论如何完善的猜想构思也不如开始拙劣的行动来得管用。
对于快速入门的重要性,李笑来写过一篇文章讲述得非常清楚。他在文章中还给出了快速入门的方法,就是掌握最少必要知识。他还为此杜撰了一个概念,MAKE(Minimal Actionable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不管自己总结还是从他人那里窃取,掌握了最少必要知识之后,入门就变得非常容易且迅速。快速度过入门阶段,想要停下来都难啊。
入门之后,行动准则就一个字——“慢”。
“慢”的本质是“有耐心”。慢并不是说效率低下,它是告诫我们做事要有耐心,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怯不可急躁。很多人要么不行动,一旦行动,就希望一口吃成个大胖子,这叫“虚胖”。那些胸口两块大肌肉、腹部8块小肌肉的健美达人,都是常年累月锻炼出来的。
最近我在看一本书,书名是《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曾国藩资质不高(甚至可以说很差),而他确实靠“慢”弥补了他的“笨”,平定天下,被评为两个半圣人中的半个(两个指的是孔子和王阳明)。书里说,如果要说曾国藩有什么座右铭的话,那就是三个字:慢——慢——来。他认为,天下无论什么难事,一碰到这三个字,顿时瓦解。
“慢”只是相对的。李笑来提倡只字不差的阅读方法,和那些一目十行,或者所谓的快速阅读法比起来,确实很慢。然而,就是因为只字不差地阅读,一遍就能把文章看明白,而不用反反复复地看,其实花的时间更少。用这招对付英语考试的阅读理解题特别管用。
我最近越来越有一种体会,把大量时间,奢侈地花在有助于成长的事情上,不要怕“浪费”,慢慢地消化知识,不断反思,践行学到的知识,等诺干年后回首一看,才短短几年(哪怕十几年,几十年),别人可能都不认识你了。如果永远只是想想,或者只注重数量而不计质量,到头来两手空空。
行动的快和慢,其实就是马上做和坚持做。一个60岁退休的老人,马上开始学习一门技能,用10年时间,掌握这门技能,在70岁的时候还能给生活带来新的意义。做事没有早晚,只要问自己“开始做了没?”,“是不是一直在做?”,够了。
做到优秀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开始做就领先了50%的人,坚持做,再甩掉剩下的50%,踏踏实实、不断调整目的地做,又击败了50%。三次筛选,要做前10%,易如反掌。
更何况,行动本身就是享受。
有句话说得好,同样是芸芸众生,一直心猿意马的人,活得就很纠结;一直在为某件事做准备的人,活得就有幸福感。准备这事,不是为了结果,准备本身就是幸福的来源。
要不要感受一下“幸福来敲门”的感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