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谢给我推荐这书的朋友。
其次将这本韩天航写的《母亲和我们》推荐给大家,泪多的自备纸巾。
故事讲述一个经历战争年代到改革开放这段时期的小脚女人的人生。故事不长,快的朋友一小时左右看完。
一本书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它的带入感,也不能说是“书的好坏”,只能说“人对某本书的喜好”。有时候,一本书很烂,可喜欢它的人,却仅仅因为开头的一句话,或者里面的某个故事情节,就喜欢上它了——我并不是说这本书烂,能用很平常的几个故事,和简短的文字,描述出一个时代的黑暗,还有在那个时代中,表现出的人类理性和感性的两个极端,道德和规则的冲突,足以说明书的好。
善该由“心发出”还是由“人说”,“杀人是一种犯罪”这没有错,但“杀人犯罪”一定必须根据法律处罚,还是根据实际的情况,动机,人性等等考虑进去后宽容轻罚和免罚;我们是作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是作为代码活在这个世界上;政权和法规只是为了管理某个区域的人和为了维护某些人的权利而产生的工具,它是个中性物品,它的好坏只能说明用它的人是好是坏,所以它是公平的也是不公平的,而善的人性,却一定是公平的,因为它只向善。我们被“文明”和“知识”以及“爱国”污染得太深,所以忘却了曾经住在身体里属于人性的“善”,反而放大了人性中的“恶”。
最近母亲常说“还是毛泽东时代好,那时的人道德多了,有爱多了,哪像现在,对门不相识,关门也偷光你”,我会反驳说“那是穷得没东西偷,以及当时政策和环境影响使某些行为处罚很重”。一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的好坏,只有生活与它的人才可以评价,也才是相对真实的评价,同时那种评价也取决于那些人存在的阶级地位和思想感受的不同而不同。因为总有被奴役惯的人会说“打得好,我该打”,而知道原由的人会说“我是冤屈的,但我必须要承受这打”或者“这是不合理的打,我要反抗,即便是死”,而被迫害的人会说“对它我只有恨”,在里面捞金的人会说“前途一片光明”,所以万人所恨我所爱,自私到不分善恶了。但善恶总有一个选择点,到了那个点你就得选择,那时向善的人心终选善,向恶的人心终选恶!
我很喜欢故事的结尾:主人公因为得癌症,她决定做手术,用三个月赌三年,进手术室前,所有与她接触过的还活着的人全都到了,并且全部在手术室门前跪下,为她祈祷!——其中有她最爱的人,但她却不是他的妻子,而她为他养育了两个好儿子。
2015/9/1 15:35 雨
以上只在本人私人空间和简书发布,转载请告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