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645345/0d6a1adc01ce045a.jpg)
前不久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目标,每天早上5点45起床,然后看书30分钟,跑步3公里,不然就损失50块钱。不仅要将此养成习惯,更要将此形成一种生活模式。践行了两周都多,做的还不错。
但今天却失败了,于是损失了50块钱。但常言道,失败是成功的妈妈,我没有做到一定有没有做到的原因。来,让我从头捋一捋,从失败中汲取教训:
今天早上7点21才起床,往常都是5点45起床,起晚了1小时36分钟。没有去跑步,也没有看书。
哎,这真是非常让人沮丧的一件事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其实和昨晚睡的晚并没有什么关系,前不久和朋友出去玩来家12点多才睡觉的,第二天不也照常起来了。我觉得没起来主要有这几个原因:1. 昨晚遗精了,精神状态变得差了 2. 昨晚11点30睡觉的,早上可能是在深度睡眠期醒来了,十分疲惫 3. 闹钟响后,看到5点45便不想再起床了,觉得反正50块钱也损失了 4. 惰性为自己找各种借口。
最傻的就是第三个原因,这让我想到了经济学中“沉没成本”这个概念,简单来说它的意思是“沉没成本不是成本”。具体到我这件事上,我应该站在当下5点45这个时间点决策,而不是把损失的50块钱算进来决策,去对自己说:因为我损失了50块钱,那我就不早起了。但其实是,我损失钱了,我更应该起床啊。但当时我内心的逻辑是:钱损失了—我应该多睡一会儿来弥补我的损失。十分愚蠢的一个逻辑吧。
其实,理性的逻辑应该是:钱损失了—我要抓紧起床好好利用时间弥补这个损失。但那时我是被惰性所控制的,而不是被理性所控制的。惰性让你忘记你最初的目标。我早起的目的不是为了挽救这50块钱,而是为了充分的利用时间,利用更多的时间。惰性让我忘记了早起的最初意义。
通过对这次“早起失败”的总结,我又重新认识了两个概念:“沉没成本”与“失败的惰性决策”。我应该站在当下做决策,而不是把过去损失的成本算进来;更重要的是我要用我的理性来做决策,而不能被惰性控制。核心关键是要牢记自己所做事最初的意义。就这件事而言,我早起不是为了挽回50块钱,我是为了充分的利用时间。而我这次的真实反应是,当50块钱已经损失了,我竟然趴到那就又睡觉了。
我越发地开始认识到练习和实践的重要性了。做事的意义并不是说说就能记住的,它需要你自己不断对自己重复,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这样你所相信的东西才能逐渐和你融为一体。
蓦然想起,《论语》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真是真理。只学习而不思考和没学习一样,只思考而不去按照所思考的去行动那也是白思考。知识只有转化为行动才有力量。说的再多,不去做都是白扯淡。
下次该怎么思考,怎么行动呢?早起的第一反应,应该是:
我早起是为了去读书,去跑步,不是为了去挽回50块钱,这50块只是为了约束自己的惰性;读书能让我变得更聪明,跑步能让我更健康,这些事情都能让我变得更好,而睡觉并不能带来任何价值,它只是大脑惰性的一时想法。
所以,果断起床吧,当起床了,你就压根没有想再睡的想法了。
在等待着你的,是一个更好的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