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尽失“这个词,是这部电影开始时,男主角最真实的写照。距离苏门答腊1700海里的大海上,7月13日下午4点,在船舱睡觉的男主角被一个碰撞声惊醒。他是一个六七十岁样子的老爷子,独自一个人漂泊在海上。不知道为什么一个人在帆船里,要去什么地方,也毫无信息。
电影开始时用一大段对白,描述了一个孤独无助的人,又渴望活下去的人的心里话。这一切都是因为8天前的巨响。
那声巨响是因为帆船碰到了一个飘落在海上的集装箱,船体被凿串了一个洞。由于船舱进水,接下来的几天当中,修船、拿出水中浸泡的无线电设备晾晒。一切回到了原始的航海时代,每天重复的排水,等待船体漏洞上的胶水凝固。
刚刚修好漏洞不久,因为失去了无线电设备,缺少了天气预报,航海系统,走进了暴风雨中。船体来了360°旋转,走出风暴,船已经报废。只得打开充气皮筏,再一次独自一个人的漂泊。
在海上漂流的几天中,遇到过一次远洋渡轮,但是没有看到他的求救信号。最后一次在夜晚,终于通过点燃皮筏燃起了大火,吸引了船员的注意。
这是一部比默片台词还少的影片。罗伯特·雷德福年近80岁拍摄了这部电影,行动缓慢地他独自一个人漂泊在海上,他没有人可以诉说。除了修船和修设备,最开始的几天,正常生活没有耽误,做意大利面、喝酒、刮胡子、晚上看书等等。可以看到在无助的时候,他还是想活下去,才有心去关注自己的生活卫生。
他的绝望是一点点渗透出来的,没有一下子陷入绝望,这也是影片的特点。船体进水,但是船没沉,还有修复的可能。无线电刚刚有点声音,但是又没电了。无法求援,也没有了天气预报和航海指南。刚修复好船体,结果进入暴风雨,船体报废,进入皮筏。
这一过程中,他行动缓慢,但是没有停止对活下去做出努力。拉绳子、上船帆杆子顶部,修复电线,每天不停的排水等等。迫不得已拿出了航海地图和六分仪,边用边学习。
进入皮筏意味着暴露在大型鱼类的捕食范围内。淡水和食物,几乎要吃光了。遇到渡轮,但是由于把救生信号棒用反了,导致错过了一次机会。而下一次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能再来。所以在最后一次看到船的时候,他才会孤注一掷点燃了皮筏。
没有台词,但是贯穿电影的是呼呼的海风,还有海水的声音,很难有无声的时候。也在体现海的广大,人的渺小,都被笼罩其中。
但是,一个人为什么要漂流在海上,而且岁数已经很大了,这些无从得知。后面的过程可以看出航海基本知识缺乏,对于预测天气、判断航海方向、使用原始航海设备,没有做充分的准备。这个对于要远航的人来说,是必须要为自己考虑的一些基本知识。
这些都不是电影的重点,人的求生欲望才是,无论年龄多大,行动多么迟缓,条件多么恶劣,都不是寻死的借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