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川菜菜系的特点 之一

川菜菜系的特点 之一

作者: 无糖咖啡沈1 | 来源:发表于2022-11-29 20:46 被阅读0次

    注重清鲜醇浓,以清鲜为主。

  川菜菜系具有地方风味浓郁,注重清鲜醇浓,以清鲜为主,博采民间各味,以善用麻辣著称的鲜明特点。

从川菜的特点中不难看出,“味”是其根本,整个川菜都是围绕着“味”在做文章。

一、注重清鲜醇浓,以清鲜为主。

关于这个问题,许多人会不理解。人们一提起川菜认为是又麻又辣,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和偏见,带有这种观点的人并没有真正了解或者说并不完全了解川菜。

1.川菜使用辣椒和花椒为调味品的历史是短暂的。

辣椒又叫海椒、番椒,由此可见,它是由海外传入中国的,引入时间大约是明朝末清朝初。最初辣椒是作为花卉来观赏的。清朝陈昊子在《花镜》中载:“番椒,一名海风藤、俗名辣茄。本高一、二尺,丛生白花,秋深结子,俨如秃笔头倒垂,初绿后朱红,悬挂可观。”蒲松龄在其《浓桑经》里也将“番椒”列入花谱。直到康熙皇帝“敕撰”刘灏等受命编著的《广群芳谱》中,才将“番椒”作为花谱的附录,列入“蔬”谱。由此可以说明,我国使用辣椒的历史并不长,要从沿海传入内地栽种,历史会更短些。

花椒,古称“椒”据史料记载,用花椒调味,大概是在南北朝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有花椒用于脯腊(即现在的腌制品)的记载。宋·林洪的《山家清洪》、明·刘基的《多能鄙事》、清·袁枚的《随园食单》等均有关于花椒作调料的记载。但是,这段时间的花椒是与茴香、桂皮等一起,是作为香料使用的。因此,用量极少,在烹调中只是取其香气和起避腥、除膻的作用。这种方法,至今仍为人们所广为运用。花椒成为一种独立的调味品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麻味,还是近百年的事。据有关文字记载,始于清朝末的《成都通览》中的“椒麻鸡片”。

从上述事例中说明:川菜使用辣椒和花椒的历史不是以前人们常说的上千年(花椒有二千多年。但不是作为主要调味品来使用)而只有二、三百年的历史。

2.呈麻、辣味感的菜品只占川菜整个菜品的四分之一左右。

川菜究竟有多少品种,没有人说得清楚,有人说有二千多个,有人说有三千多个····不管多少个,其中呈麻、辣味感的只占少数,仅以解放以来所出版的几次川菜菜谱为例便会得出答案。1957年出版的《中国名菜谱》第7辑,共收集川菜117个,其中呈麻、辣味感的32个。1977年四川蔬菜水产饮食服务公司编写的《四川菜谱》共收集川菜264个,其中呈麻、辣味感的67个。1991年中国财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菜谱》四川风味辑中共收入川菜255个,其中呈麻、辣味感的菜品只有51个。

3.呈麻、辣味感菜品在川菜筵席大菜中其比例是较小的。

川菜筵席有冷菜、热菜、饭菜、小吃水果等主要内容。其中热菜又叫大菜。按照川菜筵席的格局,不论席桌的价钱有多高,大菜只能是八个,这八道菜除了秋、冬季有2-3个呈麻、辣味感的菜品以外,其余的季节多以1-2个为宜,而咸鲜醇厚的菜品无论在什么季节均在4个以上。这是川菜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习惯。

4.呈麻、辣味感的味型与其它味型的比例是9:15。

5.川莱传统烹饪中,历来讲究吊汤、用汤,而大部汤制菜肴都是以清鲜醇浓的味感出现的。川菜中以清汤、红汤、奶汤、鲜汤制作的菜品不少,在汤菜中呈麻、辣味感的菜品却凤毛麟角。

6.川菜传统烹饪技艺中还十分讲究原汁原味、收汁浓味,倍护清鲜。

在加工一些富含胶原蛋白的原料,多采用原汁原味的方法,以求得醇厚之感。如红烧脚鱼、一品驼掌、干烧鱼翅等。对一些需通过勾芡收汁的菜品则多采用收汁浓味的方法,以求得清鲜醇浓并重之感。如三鲜鱼肚、什锦素烩、板栗烧鸡等。对原盅、罐蒸的菜品均以咸鲜味来保持其原汁原味。如原盅肉饼汤、气锅乳鸽、清蒸杂烩等。对刚上市的时令鲜蔬及清香味十分浓厚的原料,则多采取清炒的手法,以保持其清鲜。如椿芽溜鸡丝、鸡油冬笋、清炒豆苗等。

7.色彩艳丽,造形美观的工艺菜品多是以咸鲜味感出现。

造形工艺菜由于其工艺性的要求,就必须在色、形上充分体现出美感,要保持这些美感就应力求使形、色不受压抑,而咸鲜味乃是能保护其形、色的最佳味型之一。如孔雀开屏、蝴蝶牡丹、如意竹荪、推纱望月等。当然,呈麻、辣味感的也有,但是却微之又微,如蛟龙献珍。

                        2022 11 29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川菜菜系的特点 之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ndr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