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年的情况看,总有许多水平很好的考生因心理压力过大、心理状态不稳定、考前学习效果不佳而导致高考失败或成绩不理想。如果说考生的知识水平是考生考取理想大学的硬件的话,那么考生在考前以及考试中的心态的稳定、心理平衡与轻松则是取得理想成绩的软件。所以说考生在高考前以及考试中,积极调试、减轻心理压力是非常必要的。
针对考生在考前因时间紧、压力大而导致的长期的过度紧张、焦虑不安、抑郁等心理问题,我们特编写下面的资料以供我们的考生结合实际情况,习得积极的心态,运用科学的减压方法,采用有效的应试策略,使考生压力缓解,心理放松,心态平稳,拥有良好的身心状态,获得正常发挥。
1、避免心理超限效应——学会轻松面对高强度训练
据说,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几分钟他很感动,打算捐出身上的所有钱;过了十分钟,牧师还在重复地讲,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用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的演讲还在继续,他心里十分烦恼,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等到牧师结束了长篇大论的演讲时,马克·吐温已感气愤,不仅没有捐一分钱,反而还从募捐的盘子里偷了几分钱。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心理超限效应对人的心理所起的反作用。高考复习中,由于大量重复机械的训练,不少考生心生厌倦:“一想到那些看不完的书、写不完的作业、做不完的题、考不完的试,心里就像长了草一样烦…” 这是不少同学内心真实的写照。如何克服这种厌学情绪呢?
首先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大胆取舍。同学们一定要将最后一段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对资料也要去粗取精,不可搞题海,增加负担。每个同学手里都有大量的模拟考试题,如果盲目陷入题海就会出现心理超限效应。事实上每个同学们都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这些卷子进行选择,简单、或已掌握的习题可以忽略不做,也可以选作一部分。当然,一旦做出计划,就要严格执行,这也是锻炼自己意志品质的关键时候。
2、 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懂得化解“高原心理现象”
许多参加过高考的过来人都有这样一个体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基础知识复习和专题训练,进入模拟考试阶段后,往往会突然感到很吃力,考试成绩下降或忽高忽低,难以找到解题感觉,一些同学因此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殊不知这是复习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也就是心理学中所谓的“高原现象”。因为经过一段时间复习后,原来的知识正在重新排列组合,同时被掺入一些新的思维方法和思想,把知识重新构成一个多层次、清晰的体系,这需要一定时间的理解与融合。这就好比一个人在爬一座高原(或参加长跑),有一段时间会感到非常艰难,连呼吸都困难,但爬上山顶,将是一马平川,柳暗花明。遇到这种情况,大家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努力,坚持下去,定会度过难关,成功跨越黎明前的黑暗。
正确认识“高原现象”产生原因,不要被暂时的失败所击败,对存在的问题先从简单和基础入手,有计划地逐步加以解决。还要注意充分发挥教材中知识形成过程和例题的典型作用,举一反三地加以推敲、延伸和适当变形,克服“眼高手低”的毛病,顺利度过复习阶段的极限期。
3、坚定“我就是我自己”——淡化竞争意识,突出自我诊断。
有一些同学过分关注自己在集体中的考试名次,一心只想着如何超越竞争对手,一旦看到某道题做不出,便想到会影响名次,便可能考不上理想大学,心里的焦虑由此而生事与愿违。一个正确的方法是:每次模拟考试或训练后不要关注名次,应突出自我诊断,把精力放在解决所暴露出的问题上,多看自己有多少不当失分,想法补救,往前迈出扎实的一步。事实上,每年高考总有一些平时成绩并不太突出的同学在高考中取得超常成绩,这些同学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在最紧张的冲刺阶段,他关心的不是名次,而是自我诊断与训练,这样在高考中往往能发挥出色。
4、分解目标,步步为营,坚持不懈。
日本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山田本一曾多次获得世界冠军,他在自传中谈到他成功的秘诀时写到:“每一次比赛之前,他都要把比赛的路线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奋力冲向第一个目标,当达到第一个目标后,他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于是,这40公里多一点的赛程被分解成了几个小目标后,顺利地跑完了。”可见,山田本一的成功,主要得益于“目标分解法”。同学们要客观分析各方面情况,学会接纳自己,建立适当的抱负水平,保持良好的健康情绪。一个考生若总想着考上较好的大学,过分关注于理想的成功,沉醉于对未来的向往,往往会分散学习注意力,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要注意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自己的复习计划,做到以“我”为主,紧而不乱,不要盲目地跟着别人跑,该放弃的要放弃。
更完整的考前心态调整及应试技巧资料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氧悦心理”,并在后台回复“备战高考+微号”(请放心,您的信息只会有我们的后台工作人员知晓哦~),小氧会按索取顺序添加并发送资料给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