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
看了一部电影《入殓师》,
刷了一部纪录片《人间世》,
翻了一本电子书《孤独社会》,
听了一本书《善终守护师》,
这些无一例外地,都涉及到了关于死的话题。
死这个话题似乎有些沉重,可能很多人甚至不愿意说出或者写出这个字,转而用“SI”“过往”等字眼替代。但是,死亡这个话题依然是无法回避,而越是回避,越是禁忌,可能越发地令人恐惧。
死亡,真切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而我们每一个人,终将会孤独地面对这个问题,不如提早些作准备,比如,先做好心理准备。
我们这个社会,对于死亡的描述,多是负面的。“不好的、悲惨的、可怜的、下场、哀伤的……”等等这些字眼,无疑都把死亡描述成不怎么“美好”的样子。
死亡显得很不受待见,令人恐惧,且是一个极端不好的下场,是一个终极的结果。
所谓生死,有生即有死,出生是人的第一次诞生,第一次的诞生充满了爱、充满了关怀。
而死亡,
是不是可以看作是人的另一次诞生?
这一段的生死之间,不管长短,皆是一段特别的旅程。
上一段的旅程结束了,即将开启新的旅程。
因此,不管是哪一次的诞生,既然是诞生,都值得珍惜,值得善待。
从这个意义上讲,死亡仅是一个转身。
作好准备,好好告别即可。
无论是电影《入殓师》或是书籍《善终守护师》,内容里并无令人不适的画面,入殓师,是为逝去的人作清洁、化妆、换衣,以最美好的一面向亲人、向世界道别。善终守护师,顾名思义即离别前守护在将逝之人身边,给予陪伴带来安慰。同是为即将离去之人服务的特殊工作岗位,却充满了令人敬畏的爱意以及令人难以想像的力量。这,或许是面对生死已经泰然自若了吧!
而另一本来自日本的书《孤独社会》,文字里描述出的画面却非常的直接和具体,讲的是关于孤独死的话题。来自于日本的一个统计数字,大约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处于孤立的状态。这个比例令人振憾!而孤独死与社交孤立问题密切相关,当因为某种原因而脱离了社会,人生便走到了死胡同,从而渐渐地远离周围的人,不可抑制地走上慢性自杀之路。孤独死最大的一个原因是自我忽视,放任家中堆满垃圾,放任作息不规律。无法想像甚至是无法理解,若干个日子后,当人们从堆成山的物品中发现已经过去的人,那个“已去之人”到底是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什么样的心态离开的?
看到多篇关于断舍离的文章里提到,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囤积太多的物品,表面上看是拥有了某样物品,其实是被物品所控制,所占有。因为你需要为它分掉一部分的注意力,为它提供一定的空间存储,为它牺牲时间去打理……甚至,当你故去之后,你的后人,还将为处理这些物品伤神费脑,按《孤独社会》书中的例子,有为处理身故亲人物品而破产的例子,而且并不鲜见。因此,当出现拒绝继承身故亲人家产的事例,也就不足为奇。
徐志摩说,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所以,去拥有更值得拥有的物品,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毕竟生命未知、生命有限!
有一句话说得好:
被小事羁绊的时候,看看生死;
被生死羁绊的时候,打扫厨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