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医生看病的过程是这样的:望闻问切、诊断、辨证、处方。处方结束之后草草交代病人两句,然后就结束了这次看病。
但是,有几个被大多数医生忽略掉的问题,然而又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
其实医生诊断、处方之后,只完成了一半的工作。还有另外一半没完成,这部分工作对疗效的影响十分巨大。
这部分工作就是对患者交代煎药方法、服药方法、药后忌口、药后其他注意事项、服药后的身体反应及预后。
这些工作,每一个环节都能影响治疗的效果。如果这些问题不交代清楚,就算辨证准确,处方对症,也有可能功亏一篑。
一、煎药方法
虽然现在医院、中医馆都有代煎服务,但说实话,大部分都煎得不好,药液稀而无味,真的不如患者自己回家煎的效果好。
但煎药方法是有讲究的,患者会煎药吗?大多数患者对于煎药都不是很懂,所以这一点医生必须研究清楚,必须正确地交代给病人。
1
煎药工具
有很多药是忌铁器,如地黄、何首乌、仙茅、益母草等。《证类本草•干地黄》:煎忌铁器。《证类本草•何首乌》:忌铁。
所以煎药工具最好用陶瓷锅或者砂锅。
2
先煎、后下、另煎
处方中的药材是否需要先煎、后下、另煎都是有讲究的。
比如《伤寒论》里麻黄、葛根要先煎,去掉白沫后再入其他的药。有时候大黄要后下,增强泻下之力。芒硝要煎好药之后,放进去融化。附子泻心汤中,附子要另外单独煎。
至于现在流行的矿物先煎,薄荷、砂仁之类的后煎,我是不敢苟同的。
其实自古就没有这个说法,只是近代受了西药化学成分的影响,才有了这些说法。比如矿物要久煎,有效成分才会出来,薄荷要后下,要不然有效成分就挥发了。
这会让病人煎药很麻烦,经常会忘了先放,后下的也经常忘记。何必增加病人的工作量呢?
3
煎药次数
现在的人一般都是煎两次,但古代人基本上只煎一次,如桂枝汤用七升水煎至3升。这个也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然也会影响疗效。
4
煎药时间
有的药需要久煎,有的药需要煎得快一点。一般来说感冒药煎个10多分钟就可以了,煎得久了反而不好。补益药可以煎久一点。
还有个说法是,药物有四气五味,取其气的,煎得快一点;取其味的,煎得久一点。
所以,煎药方法是很有讲究的,煎不好的话,是会影响药物的疗效的。
二、服药方法
1
服药时间
一般来说,服药应该和吃饭隔开半个小时。有的药需要饭前服用,有的药需要饭后用。古人的规矩是,下焦的药,饭前服;上焦的药,饭后服。
也有的药需要早晨空腹服,如十枣汤。治疗失眠的药,一般在睡前一两个小时服用。等等。
2
服药温度
有的药需要热服,有的需要冷服,有的需要温服。其实大多数药都是温服。发汗的药,一般服用温度稍微热一点,更有助于发汗。
有时候需要热药冷服,有时候需要冷药热服。这些都要注意。
3
服药次数
我们看《伤寒论》,一般都是一剂药分3次服用,也有一次的,也有四次的。
因为这里有个药力接续的问题,如果两次服药时间相隔太远,影响药力接续,也会降低疗效。
三、忌口
服药不忌口,最轻的后果就是降低疗效;还有甚者,会加重病情;就算病愈之后,如果不注意忌口,还容易复发疾病。
1
服药通忌
一般来说,凡是服药,都需要忌一些伤脾胃的生冷、油腻的东西。
但也不是绝对的,有的热证,喝冷水反而更好。
2
药食禁忌
就是处方中的药物与食物的禁忌,比如地黄忌萝卜、蒜;茯苓忌醋;甘草忌白菜;丹皮忌香菜(胡荽);白术忌桃子、李子;半夏忌羊肉、饴糖;黄连忌猪肉,等等。
具体情况可以查看古代本草。但人参不忌萝卜。
3
病证食忌
就是什么病不能吃什么食物。比如水肿的病人要禁盐;脾胃不好的要忌生冷、油腻;眼病的人一般要忌五辛;等等。
四、服药后注意事项
这个其实就包括忌口,但忌口比较重要,所以单独分出来了。
比如服用桂枝汤要注意喝粥,要注意不要吹风受寒。服用麻黄汤要注意盖被子。
有的病是需要忌房事的,等等。都必须结合病人的病情,服用的药物,告知病人。
五、服药后的身体反应及预后
处方结束之后,一定要交代病人服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如果没有交代,病人遇到了情况,可能会惊慌失措,甚至停止服药,错过治疗良机。
比如方里有大黄等泻下药,肯定要交代服药后,可能会拉肚子。有的药服用之后,可能会暂时加重病情,如果不告诉病人,病人可能会以为药开错了。
以上五点都是必须交代给病人的,都是关乎治疗效果的,所以在看病的时候,要重视这五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