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韩剧很有脑洞,《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先不提韩剧一贯有的烂尾脾性和浪漫主义主调,AR增强虚拟游戏的现实化开场不但戏剧性,还非常有思考回味的空间。
主角玄彬在游戏的一场决斗中无意中“杀死”了现实中反目的朋友,而本该虚拟的情节变成了现实。死去的现实人物从此演化成游戏中的NPC(虚拟角色),噩梦般无休止地向主角发起挑战,而作为游戏设定,主角为了不被复仇者杀死,除非每天沉睡,唯一的出路即是从此不断练级强大自己,直到将装备升级至毫无对手的地步。同时,在他人的眼里,他已然是个整天活在幻想中的精神病患者,因为这个敌人只存在于他所能看见的世界里。
跳出电视剧情节,这个如影随形无时不刻不在向我们发起挑战攻击的,不正是自卑者内心设定的那个假象敌吗?!TA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预先设定的他人角色,在一次次“挑战”前构思TA的伟岸,强大,对自己的期望值,甚至羞辱和自我否定。而这个可怜的内向的自卑者,无处可逃,无处求救,正因为这个敌人是谁也帮不了的他自己,便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苛求自己,让自己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大,才能安抚其焦虑不安的内心。
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看清楚自己自卑的根源。以往,我只知这是时代造就了我们这一代只能一生奔跑的宿命,人口的膨胀和普世价值观让我们生来只识竞争不知求助,只识自我不知无我,导致30年多年来,我的视线从来没有从自己的身上挪开过,我自以为是地追求自我升值,读书赚钱,在职场找寻自我价值,而本质却是因为永远无法打倒内心自卑的魔咒。所以不管表面上,筑起多坚强的防御墙,都抵不上自我内心的瞬间崩塌。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给我了些许答案和反思。大多数人一生都在追求优越感,这是促进人类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原动力。这也就解释了我的很多疑惑,比如为什么人总是喜欢与他人比较,而且更容易妒忌身边亲近的人,或者渴望权利来控制他人,因为更容易通过比较获得优越感进而获得满足和成就感,好似格斗游戏中KO一个对手获得其经验值一般。
大家都知道这不是健康的心态,可是作为一个普遍社会现象,尤其在国内,纵然自己保持独善其身只求自我完善,却逃不开周遭的鄙夷和似有似无的恶意。对于自卑的人来说,很容易把这种无形的扭曲的压力转化成自我的压力,而无以加复的自我要求像是画地为牢地将自己一步步圈进看不见出口的高塔。这可能是性格中的裂痕,如果不补救它会永远在那里,等待碎裂的那一天。
而那一贴药剂据说叫作合作。书中反复提倡合作,与人交互,发挥人的社会性和奉献精神。没错,这听上去很像是一则公益广告。我并不认为追求个人价值是错的,只是不能过分地重视这一部分罢了,这会让我们更自私更孤立,这也是为什么这样的人内心没有了阳光。我的解读为让步,或者说让他人获得优越感,但首先我们需要的是强大的软实力,它是一种内化的力量而非炫技般的外在武功招式。
可能有人会说,那难道自我提升就错了吗?不,恰恰相反,这是必要的。只是就提升的目的而言,不再是作为一种武器装备去获取优越感或者社会地位罢了。它会转变为你的修养,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态度,看待事情的角度,以及抵抗挫折的力量。
诚然,让步可能带来损害个人利益的风险。可是,我们同时也可能收获善意和回报,这将会是能量的来源。回想过去我接收到无论是陌生人还是朋友施予的善意,其所带来的幸福感远远超过独自战斗的成就感,就能够理解书中所提到的合作的意义了。
所以,当我提出辞呈的两周里,即使有人认为这是一种逃避的颓废态度,我依然感到欣喜,因为我正视了自我的性格缺陷,如果不适合那就离开吧,如果挑战难度太高那就先慢慢来吧,我愿意认输愿意承认自己的平凡,这并不意味着从此不再努力了,而是我不再逞强,不再沉迷在优越感打造的假象里,反而我的内心更坚定地相信自己会变得更好了。
可能又有人会说,释放优越感难道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优越感吗,或许吧。可是,如果这种优越感利人又利己,难道不是更好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