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简书置顶了一篇不是文章的文章,让简书上的作者们议论纷纷,题目是《谁是V先生》。
第二天,简书官方又发了一篇不是文章的文章:《何处来而来的V先生》,大家继续猜测:
V先生是谁?我们都不知道,第三天,简书官方继续发文,简书上的作者们已经抓破了脑门:
V先生还没有出现,神秘感继续加强!
疯狂的作者们不能自已,有冲动者写了如下没有文字的文章:
简书团队里的人露面了,但是都带着面具,是的,他们说了,他们只是在自娱自乐,他们不是V先生!
谜底似乎已经揭晓,原来是简书将和新浪微博推行联合认证,所有简书用户可以申请认证新浪微博简书推荐作者以及简书专题运营的个人身份认证,所有认证用户可以享受新浪微博个人身份认证特权。但是,这就是答案吗?不是!这只是一个开始!
这才是真正的V先生!这里代表了V先生的尊严!
V先生终于在简书出现了,顺手发了一篇不是文章的文章《今天中午你吃了什么?》,简书上的作者们全部都疯了,疯狂写自己星期一中午吃了什么。
你的包里有什么?V先生又发问了,几乎@了简书上所有知名作者,我能想象到没有被@的人是多么的捶足顿胸!一天时间,这个题目的文章在简书上写了六百一十九篇!
V先生说,必先利其器#「每周500字」然后结果是这样子的:
V先生何许人也?简直让简书网站上高冷的作者跪舔(不知道这个词合适不,你知道我的感情的)!西西终于忍不住给V先生去了简信,很快得到了V先生的回信,我们互加了微信!
越接触V先生,约觉得V先生才华横溢,他在文中这样写道:
听说,很久很久以前,简书是一个禅宗的人开办的。当时的slogan叫作:不立文字。作者在沉默中表达,读者在沉默中理解。那可真是一个黄金时代呢。
后来的后来,也就是现在,天使不投资人急眼了,说:没有文字怎么行,文字就是三鹿有机奶粉啊,还有那么多饥渴的人嗷嗷待毒呢。于是,简蜀黍开始行动:
第一天,简蜀黍说:要有文章!于是就有了文章。
第二天,简蜀黍说:要有评论!于是就有了评论。
第三天,简蜀黍说:要有专题!于是就有了专题。
第四天,简蜀黍说:要有客户端!于是就有了“俺拙”和“哎呦爱死”版。
第五天,简蜀黍说:要有宣传!于是就有了微博、豆瓣、公众号、播客、周刊,甚至还有淘宝店,甚至甚至还有简书市集(微信服务号jianshuservice。这是个什么鬼)。
第六天,简蜀黍说:要有用户!于是简书就“发钱啦”,一大波用户来袭。
第七天,简嫂嫂对简蜀黍说:亲耐哒,伦家要贴图!于是你最好贴图。
V先生在简书这个网站上关注了4999位作者,加上他自己,一共5000个,我不知道他有没有挨个儿看每位作者的文章,他似乎对简书上的每位作者都了如指掌!他说他只是在业余空闲时阅读!
他手工关注了五千位作者的博客,简书网站上共有十三万八千七百七十二篇文章,他统计了九万零九百一十篇文章,共一亿一千五百七十八万零四千一百一十八字,占简书全部文章的百分之六十一点五一。
对他的所作所为,我已经神志不清地用如下词语表达:骇人听闻!令人发指!
这是他的统计结果:
这里提一下,你一定以为V先生是简书工作人员是吧?错了,他不是,他真的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不是!!!
我求他给我推荐一本书,他给我发了这样的邮件:
西西第一遍读起来确实比较晕,只能大声朗读出来才不会瞌睡。
无意中发现了V先生的新浪网盘,看了之后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行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兮!
这是V先生的手稿!
严禁、细致
这是扒出来的V先生的经历:
从小就有这个倾向,喜欢一个人整天独自待在田野里,或者河边,静静地坐着看一天。
那种感觉很好。当然,那时我并没意识到自己的倾向,就是随性喜欢。
后来上了初中,遇到一位回家乡隐居的师父,跟他学书法,读古代典籍,被训练锻炼身体 做事。
到了高中,就开始每晚跑步,睡前打坐,周末会躺在操场看着天空,放空自己。
同时,狂热地爱上读各种书,县城书摊的书买了很多。
当时影响最大的是《道德经》、 《沉思录》、曾国藩、尼采、荣格、还有学校图书馆的《科学》杂志。
另外,还遇到一位知己好友,他简直就是另一个自己。两人经常一起淘书,课间就聚在一起给彼此出题辩论。
到了大学
就自己探索而言,
一方面是知识上的,有一大半的课都逃了,要么就是泡在图书馆或者南京各个书店,
当时为了买书,平时吃饭很多时候都只打饭,然后把学校免费汤里面的青菜捞出来吃。
简直在吃书,每天看好几本,看完复述,列提纲,提炼要点。
当时影响最大的是 庄子、维特根斯坦、克里希那穆提、铃木大拙、武士道、林语堂、《阿含经》
其中,从克里希那穆提那得到了剖析问题与对答的启发。
另一方面就是行动上,经常跑到紫金山里或者玄武湖边打坐。
还接触了一些基督徒,读了《圣经》、加尔文、路德、以及多马福音等,那时有个葡萄园书屋,
从那淘到不少这方面好书。课余会做义工。
还有一方面,就是认识一些好朋友,对古典文化、佛教、历史、考古、哲学感兴趣的,会聚在一起探讨。
毕业之后,流浪了一年,过着苦行僧一样的生活。经常睡在大街上 山里。大部分时间都在打坐。
也尝试了苏菲的旋转舞。
后来工作之后。业余时间不像那么多了,但还是保持着睡前阅读的习惯。
而且原来的好朋友也都四散各处,一起探讨的少了。主要都是自己一个人摸索。
这几年,收获很多,其中最大的启发来自四个方面:
1,Swadesh和郑张尚芳对语言的研究
2,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人,给予的启发
3,在日常一举一动中就可以觉察,而不是非要打坐了
4,以前在知乎答了些题,在简书上论战,也借机让我不断去总结了这些年所学的东西,外部的挑战会让自己内在更清晰
如此,再回过头来看佛经 道德经 庄子 荣格 圣经 等等 发现理解不一样了
以上就是一个简略的过程。为此我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和非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