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求娃每晚睡觉前都要收拾玩具,事实上,她基本上都做到了(就是动作非常慢)。某天晚上,我正想提醒她,娃忽然开口说——
娃:妈妈,我不想收拾玩具。
我(有点意外):哦。
娃:我就是今天不想收拾。
我:哦。那明天、后天……要收拾吗?
娃(点了点头)
我:那好吧。
我同意了,因为我觉得孩子大概也跟成年人一样,会有觉得很累很疲惫的时候,也会有情绪起伏的时候……在那个当下,就是不想做某件事。
第二天晚上,我讲完课,正跟主持人说话,娃随保姆回到家。我提醒娃收拾玩具,同时让保姆协助她,然后继续跟主持人交流。期间娃到我身边转了两圈,我习惯性地提醒她抓紧时间收拾。待送走主持人回来,我看到桌面和地面都已经整理好了。
【反思】
设想倒回三年,如果娃突然提出不收拾玩具,我是肯定不会同意的。因为我认为培养好习惯很重要,所以一定会坚持要她收。实际上,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是一个特别较真、特别执着于“原则”的人,1是1,2是2,没有什么好商量。为此没少跟娃她爸发生矛盾,就连外公外婆也给我贴了一个“教条”的标签。
经过这几年的学习和成长,自己也常常在反思。尤其是在看科恩的《无条件养育》的时候,他把“不要那么死板”作为无条件养育的13条原则之一,对我触动挺大的。
那时我刚刚经历了一件事——
某天在商场,娃提出要去游乐场,而我们不想让她去,于是给了她两个选择——要么去游乐场,要么吃冰淇淋。我们满以为娃会更想吃冰淇淋,没想到娃选择去游乐场。后来离开商场时经过冰淇淋店,娃在店外停留了好几分钟。透过落地玻璃窗,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工作人员制作冰淇淋,然后把它们递到客户手上。她是如此专注,以至于我们故意退到一边她都没有发现。我们都看得出来,她非常非常想吃冰淇淋,但因为之前已经做了选择,所以这时她没有开口要求我们买。娃她爸于心不忍,提议“我们就给她买一个吧”。其实我心里也有点动摇,但恰在这时,娃转身发现了我们,她平静地走了过来,说“走吧”。
我为娃的守诺而感动,但同时也觉得她所体现出来的自制力,已经超过了一个3岁孩子的水平。后来我同她当时的幼儿园园长说起此事,园长笑着问我:“你就是给她买了,又会怎么样呢?”
是呀,又会怎么样呢?我想我最终没有决定给她买,是出于潜在的担心——担心如果这一次我买了,下一次娃就会钻空子,觉得答应过的事是可以反悔的。就像如果我不同意娃当天不收拾玩具,无非是担心接下来她又会不收拾,于是花了那么长时间建立的习惯就付诸东流。而这些潜在的担心,说到底,都是源于对娃的不信任。
这几年来,我也在尝试对娃给予更多的信任。虽然有时还是做不到全然的信任(那些担心时隐时现),但绝大多数时候,娃没有让我失望。而每一次当她没有辜负我的信任,我就会提醒自己,需要更加信任她。相信长此以往,这就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不仅是养育,在其他方面,我也在尝试从执着于“原则”转向具备一定的“弹性”,从一味的“刚硬”转向适度的“柔和”。这注定会是一个漫长的修炼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孩子是上天派来让我们完善自我的,此言不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