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
![](https://img.haomeiwen.com/i27501396/4b7ccb504baaee04.jpg)
《回忆玛丽·安》
布莱希特 (黄灿然译)
那是蓝色九月的一天,
我在一株李树的细长阴影下
静静搂着她,我的情人是这样
苍白和沉默,仿佛一个不逝的梦。
在我们头上,在夏天明亮的空中,
有一朵云,我的双眼久久凝望它,
它很白,很高,离我们很远,
当我抬起头,发现它不见了。
自那天以后,很多月亮
悄悄移过天空,落下去。
那些李树大概被砍去当柴烧了,
而如果你问,那场恋爱怎么了?
我必须承认,我真的记不起来,
然而我知道你企图说什么。
她的脸是什么样子我已不清楚,
我只知道:那天我吻了它。
至于那个吻,我早已忘记,
但是那朵在空中漂浮的云
我却依然记得,永不会忘记,
它很白,在很高的空中移动。
那些李树可能还在开花,
那个女人可能生了第七个孩子,
然而那朵云只出现了几分钟,
当我抬头,它已不知去向。
![](https://img.haomeiwen.com/i27501396/634f9071c1e55041.jpg)
《回忆玛丽·安》是布莱希特于1920年的2月21日在去往柏林的火车上,写在笔记本上的一首诗,1927年出版。一首歌颂并涉及过去爱情的诗,描述了一个曾经历过的爱的经验,在自然界瞬息万变又永恒绵延的见证下。
读到《回忆玛丽·安》,感觉似曾相识,因为顾城有《远和近》:
你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两首诗歌在诗意上颇有相似的地方,然而在诗感上大相径庭。因为,他们撷取诗意的方式不一样。顾城的诗意来自省略,具有禅意与玄思的瞬间顿悟之妙。布莱希特的诗意来自细密的描绘展开,那细节的质感如此刻骨铭心。
九月的一个月夜,诗人与恋人,即玛丽·安在洋李树下约会。蓝色的月光洒满大地,万籁俱寂,一对恋人相拥在洋李树下,伴着飘洒的月光,诗人看到了恋人那苍白的脸庞,虽然近在眼前,却如梦一般的飘忽迷离。这里其实已经伏笔了此后他们的分离,如此如烟如雾,因为这是生命中无法挽留、伸手触不到的女人。诗人抬头,看到了一朵白云,它洁白并且高悬于空中。然而当诗人再度抬头,它已随风飘散。往事如流云,聚散太无常,某些深藏的东西瞬间被感召出来,恰好应着这样的情、如此的景。
第二段诗节则带领着读者来到了若干年之后,以自然景物的变迁来暗示时间的变化,月亮不断地升起又落下,洋李树也可能是被人砍去了,而诗人也已然忘记了当年恋人的脸庞,此情此景不再,斯人斯物也已逝去,然而令诗人无法忘却的,是爱着玛丽·安的感觉,忘记了吻,却记得感觉,这也正是最令诗人痛苦的地方,欲忘而不能。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纠结,表面上的忘记掩饰不了诗人内心强烈的感觉,也更突出了诗人的爱不仅仅只停留在外表,而早已扎根于内心,若干年后依然如故。
第三段诗节诗人推测,玛丽·安可能也已为人母,从而表明了自己与玛丽·安的爱情必定无果而终,如白云一般固然美好,固然绽放过,然而最终却悄然随风逝去。其实,诗人一再强调,他已经忘记那个女人,忘记那场恋爱,忘记那个吻,唯忘不了那朵在空中飘浮了几分钟就不见了的白云。在回忆白云时,他又细腻的回忆他忘记的人和事,以及当时的环境,甚至想象分别后的情境,可见那段恋情还是萦绕心头的——“那个女人”就有名有姓——在标题中!之所以选择白云这个意象,是因为白云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有共同之处,首先是色彩上的相同点,白色象征纯洁,毫无杂质,容不得半点污染,其次是性质方面的相同,白云有绽放的美丽瞬间,然而越美丽越无常,美总是无法停留。那曾经流转过心头的一瞬,永远无法忘记,她带着那一刻停留的片段深刻在脑海,虽然在现实中不知散落何处。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失去了青春,只好放牧岁月。玛丽•安是终将飘过的那片云,而那个吻的滋味,多少年后,依然留在唇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