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你有见过野生动物得高血压、糖尿病的吗?你有见过野生动物得冠心病或脑中风的吗?
答案肯定是没有。
看来不管是高血压、糖尿病,还是冠心病、脑中风,似乎都只为人类所专有。
这是为什么呢?
现代研究表明,原来,野生动物之所以不会得人类所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脑中风和冠心病,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原因。
一是野生动物由于经常吃不饱而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一是野生动物由于觅食的需要而运动较多。(这样写原因或原理交代不够,虽然后文有解释,但是原理似乎说的还不够充分,看来还需要补充点。原来还改写过一次,那个版本找一下。草稿只要留下一种,留下太多就容易搞混发错。补充内容:端粒详细、犹太人,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详细、核糖体详细。)
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知道,一个家庭如果收入较高超过开销需要时,往往会去银行储蓄,而如果开销超过收入时则会把以前存在银行的钱取出来以满足开销的需要。
有趣的是,野生动物和人类的机体也会自动发生类似的反应。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当我们吃得过多过饱而又缺乏运动时,由于吃进的能量未能消耗掉,因而血脂和血糖的浓度就会升高。这些未能消耗掉的脂肪和血糖就会自动在皮下、腹部、肝脏等处储存起来,当它们储存过多时就容易造成肥胖、脂肪肝和糖尿病等。同时多余的脂肪还会穿透血管内皮到达血管壁中并沉积,使血管壁增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
而当我们适当的节食和运动特别是多做有氧运动时,则不但有利于降低血糖和血脂的浓度,还有利于增高一种叫做高密度脂蛋白的物质,这种物质能提高血液的运输的能力,它会使沉积在血管壁的脂肪重新游离出来,从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就像家庭的开销超过收入时会自动到银行取回以前存进银行的钱一样),这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都是十分有益的。
此外,适度的饥饿还有助于让脾胃和身体组织获得休息,还有利于大脑减少产生一种叫做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的物质,该物质生产过多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七分饱减少大脑产生“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
七分饱是一种似饱非饱、对食物意犹未尽的微饿感。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中有一种叫“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人饱食后这种因子的数量会比进食前增加数万倍。而这种因子会使脂肪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大,促使动脉硬化,引起大脑皮质血氧供应不足,最终导致脑萎缩和脑功能退化,从而影响人的寿命。
与之相反,少食使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植物性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受到冲击,可促进机体的调节功能,使机体内环境更趋稳定,免疫力增强,神经系统旺盛。
对于老年人来说,轻微饥饿是吃得少而精,如吃低热量、高营养,特别是高维生素的食物。食量可以减少到七八成饱,但食物的品种要尽量多些,每顿都要吃蔬菜、水果、谷物和一点肉类食品。
——摘自:《每周文摘》20150920期,《要长寿 把握4个“度”》。
美国阳博汉大学的研究,核糖体。(央广网)
论述运动和节食对于端粒的影响。
二战时期,联军曾经对纳粹集中营里的犹太人尸体进行检查,发现这些骨瘦如柴的犹太人心脑血管都非常健康,由此发现饥饿对于血管具有一定的清洁作用。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在生活中应该像野生动物那样适当的让自己“吃不饱”和多做运动了。
因此,除了在生长发育期的孩子应该吃饱外,成年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平常应该只吃到七八分饱,并适量地多做运动特别是有氧运动。
过去我们常常说要向某某先进典型学习,既然野生动物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向野生动物“学习”呢?
李成睿
附:
作者真实姓名:李辉
作者电话:13275090246
作者家庭地址:邵武市水北解放西路朝晖巷8号1栋203室 李辉 收
邮箱:1054728006@qq.com
注:本文为原创。2月27日已经发送给贵报,此次对文章略微做了点修改,再发送给贵报,希望能够刊登。谢谢!
包括标点符号共897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