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是浙江大学的一个教授在讲,他吐字不清楚,说话又快。我完全是竖着耳朵,尽力的分辨,但仍旧是云里雾里。
他是一个很有激情的老教师,一直面带微笑。在卖力的讲述着他的成果,但是下面听课老师,有的紧蹙眉头,有的若有所思,有的在发呆,有的在玩手机,说句实话,这一堂课也生动的诠释了什么叫做味同嚼蜡。
坐在这样的课堂里,我也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此刻我和学生产生了深深的共鸣,也理解了学生的痛苦与无奈。这样的课堂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折磨,并且是收效甚微。
高效的课堂是什么样的,最起码不是自己唱独角戏。这个教授也挺高产,发表了论文,创造了新名词,这不禁让我对高校的教研科研感到些许的怀疑,这种不下一线的闭门造车的行为,他研究的理论究竟对一线教学有多大的帮助?而且他自认为很前沿的理论在我们看来有点鸡肋。
课后,很多老师发表议论,观点都和我差不多,听不懂他说话,而且课堂效果很糟糕,就像没有备好课的样子。连标题一共四张ppt,把论文展示给我们看。总之是比较糟糕的一节课。
下午的东莞教研员是一个愤青,在批判广东省的中考试卷。往常的讲座都是分析试题名制,然后从中找规律和方法,他今天是反其道而行之,整个对近些年他认为的有问题的试题来个批判,说得那些命题人就是脑子进水一样。
说不上来,总觉得这次的培训请来上课的专家教授水平并不怎么样,最起码没有让我们这些听课的老师心服口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