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卷第二百一十三,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733年。
“关中帝业所兴,当百代不易,但以地狭谷少,故乘舆时幸东都以宽之。”
“关中是帝业兴起的地方,应当百代不变,但由于这里地势狭小、五谷稀缺,因此您常到东都城洛阳,以便缓解这里的困难。”
这一年关中久雨成灾,谷价昂贵,唐玄宗准备去东都洛阳找饭吃。这句话是京兆尹裴耀卿向玄宗说的,道出了关中地狭,遇灾辄穷的困境。他另外指出,以往都是吴地人运粮至关中,但吴地人不熟悉黄河水运,期间各种损毁不计其数。因此建议在河口建立粮仓,吴地人送到河口即可返回,再由官府经黄河、洛水运送粮食。耀卿之言,玄宗赞赏。
皇帝就食东都,自然不是他一人这么简单,应当包括了后宫宦官一众。因此关中欠收,皇家粮食就成了大负担。同样是关中饥荒,不同皇帝做法不一样。唐中宗时期,关中大旱,大臣建议中宗到东都就食,中宗不开心:“岂有逐粮天子邪?”。于是伴随着巨大的人力物力代价,粮食运到了关中。
第二年,玄宗任命耀卿为江淮、河南转运使,并在河口建了运输场。之后的三年,耀卿通过合理水运,共向关中地区运米七百万斛,节省雇佣车费三十万缗。颇有成就。
这可以说是古代的物流业了。另外这段可以看出,中国人自古就有创新意识,调研了解问题,再通过各样方法解决困难。
当时,有人建议耀卿把剩下的钱都献给玄宗,他不愿意这样献媚邀宠:“此公家赢缩之利耳,奈何以之市宠乎。”由于天灾未平,谷价仍贵,于是上奏玄宗,把这些钱用来调节关中粮食价格。
耀卿为官称职,为人正直,令人感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