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先生说读哲学书的目的是能不被人惑。
心中有“惑”不管年纪如何,都容易做出“傻事”。年少时易冲动,爱混团体,那是在个体中寻找存在感。
在家里说话没人听,与同龄人在一起正好可以弥补这部分的缺失感。
所以年少时形影不离的伙伴,成年后未必能继续做朋友,少时需要互相陪伴,一个人面对则是长大的标志。
其实还有一个朋友和这种性质很像,那就是“书”。
某个时段陪伴左右的书,多年后都不想再翻开,二手市场往往是它的归宿。
但有些书则可常读常新,任何时候拿起读一章都有新领悟,这样的书适合收藏和传承。
年少上课时偷看的言情武侠,现在看起来无聊透了,完全不值得拿出那么宝贵的时间去交换。
记得有一次上课看书被老师发现,他默默地看了一会书皮,然后还给我,意味深长地说:“以后你会后悔的”。
是哪本书已经忘记了,但我现在都记当时那位老师的眼神,和看到垃圾没什么两样,可我不感激他,难道正确的做法不是应该推荐一本好书给学生?
读《巨流河》里写南开的老师们看到流泪,师者答疑解惑指引人生,是谓生涯灯塔似的人物。
好的老师教你他懂的学问,更推荐你去阅读人生路上的经典书籍,他知道与先贤智者的对话,可为一颗年轻的心终生解惑。
好的老师伴你一程,更影响你一生。
回忆起年少,后悔排行榜里,排前列的应该有:读的好书太少!
这也是现在每月写推荐书评的动力,远离低质量的书不光是降低损失,更是增加了看好书的机会。
如果15岁看的不是琼瑶而是《巨流河》、《人间词话七讲》这样的著作,立志会有很大的不同吧。
所幸有生之年能遇见好书,不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