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以白杨树为象征,讴歌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其笔端凝聚着的作者那种升降沉浮的历史感及饱和着的那样激流震荡的时代感,均是撼动人心的。
这篇作品是茅盾散文创作进入最成熟的第三阶段的里程碑;也是他散文创作达到形神兼备,虚实结合的艺术境界的标志。郁达夫说:“ 茅盾是早就从事写作的人,唯其阅历深了,所以每不忘社会,他的观察的周到,分析的清楚,是现代散文中最有实用的一种写法,然而抒情炼句。妙语谈玄,不是他之所长。”
这是指茅盾第一、二两个阶段的散文的基本特色。可是从《白杨礼赞》开始,茅盾在表现他对社会的周到的观察和清楚的分析的时候,虽然继续运用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但笔调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仅一洗第一阶段的《雾》等篇的惆怅抑郁情调,而且也摆脱了第二喻段《雷雨前》等文的严峻气氛,代之以粗犷豪放,开朗乐观,生气盎然的崭新的情致。
茅盾明确地把白杨树象征为 “ 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 的人们,并反复地指出白杨树不平凡,正是这种情致的写照。而且他以赞美白杨树不平凡为主线安排全文的时候,调用了种种艺术手法。
例如起笔赞美白杨树不平凡,但没有说明理由。紧接着写了高原的景色,这是烘托的手法。
写高原景色又是一波三折,先有雄壮伟大之感,同时又产生倦怠单调的味儿。一扬一抑之后,才让白杨树出场,这是铺垫的手法。
具体写到白杨树又连续运用了一系列电影特写的手法。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写到一排树,三五株树乃至一株树,从广裹的大自然收缩到特定的环境中的一点,这是由面到点。
从抬眼望见前面远远有傲然耸立的哨兵似的白杨树,到近视白杨树的干、枝、叶、皮的细致描写,这是由远及近。
从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和站立的姿态,联想到白杨树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性格;从白杨树的“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和“挺拔”的外形特征,联想到北方抗日军民的斗争精神,这是由树及人,由形及神。
加之说白杨树不是 “树中的好女子”,而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的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
第八段中四个排比反问句的由浅入深的手法,以及第九段中将白杨树和 “贵族化的楠木” 的对比手法等。说明《白杨礼赞》在托物抒情方面已到了形神兼备。在抒情炼句方面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由此可见托物抒情也已成为芽盾之所长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