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伴随你一生的“十二缘起”

伴随你一生的“十二缘起”

作者: 一直行者 | 来源:发表于2018-03-10 09:57 被阅读25次

    即便在佛教经典中,“十二缘起”也是十分微妙的,所谓“缘起甚深”。

    为什么要去深入了解进而深切体悟“十二缘起”呢?

    因为,在变化无常的世间,于万事万物中,

    “缘起”是宇宙人生,万事万物的根本运作机制。

    人之一生,伴随你的,唯有这“十二缘起”。

    听过“十二缘起”的人不多,其中,了解“缘起”的人很少,至于真正体悟“缘起”的人,只如凤毛麟角。

    真正从根本上,从源头上,来谈“十二缘起”的,还少有。

    (“十二缘起”即“缘起”的十二分节,就像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即,“死”缘“生”,“生”缘“有”,“有”缘“取”,“取”缘“爱”,“爱”缘“受”,“受”缘“触”,“触”缘“六入”,“六入”缘“名,相”,“名相”缘“识”,“识”缘“行”,“行”缘“无明”。

    即,死――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名,相――识――行――无明)

    善知识,这样,来谈“十二缘起”。

    原本,并非什么(概念),

    于一时,

    一念间,

    有“失去”的(概念)认为,

    是因为有曾经“得到”的概念。

    头脑中个有“曾经得到……”的观念故事。

    有“死”的(概念)认为,

    是因为有曾经“生”的(概念)认为。头脑中有关于“生”的观念故事。

    以为有个“终结”的观念,是因为有曾经“开始”的观念。

    头脑中有关于从“开始”到“现在”的观念,有关于“过往”的(观念)故事。

    有“败坏消散”的观念认为,是因为有曾经“聚合缘起”的概念故事。

    因有“缘起”的概念,故而有“消散”的概念。

    因以为曾经得到,故而“失去”的概念产生。

    “失去”又何尝不是一种“得到”呢?只不过这种“得到”是一种失去的方式。

    真的有“失去”吗?

    真的有“得到”吗?

    “死”何尝不是一种“生”呢?

    当以为曾经有“生”,从而有“死”时,“死”的概念因此产生了。

    世间万物,真的有“消散”吗?真的有“缘起”吗?

    世间万事万物之“消散”又何尝不是一种“缘起”呢?

    只不过这种“缘起”不是以和合的方式,而是以消散的方式而已。

    “死”和“生”都同样是一种概念,

    有生的概念,则有死概念,

    没有生的概念,则没有死的概念。

    生死一同,都是“概念”(“生”)。(“死”,“失去”,“消散”,“终止”的观念缘起于“生”,“得”,“聚合”,“开始”的观念)――即“死”缘“生”。

    种种的“发生,终止”,“得到,失去”,“缘起,缘散”,是因为执着“有”见。

    (“生”的概念缘起于“有”的观念)

    一切消散和缘起都同样是一种概念。

    有缘起的概念,则有消散的概念。

    没有缘起的概念,则没有消散的概念。

    若说缘起是执“有”见,那么消散,就是执“无”见。

    而“无”,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有”。

    “有”,“无”同样是一种概念,从这点上,有无一同。

    “有”之所以为有,是因为取认了有的概念,这和无,之所以无一样。

    因于取着认可了“有”这样的概念。

    否则,本来,非有也非无,也非“非有非无”,“亦有亦无”这样一切概念。

    “取”同“有”和“无”,“有”“无”一同的概念一样。

    同“取”的概念一样,“不取”也是一种“取”。取了个“不取”。

    “有”因“取”而有。(“有”缘于“取”)

    之所以会“取”,取有,取无,取萝卜,取青菜,取一切种种等等。

    无非是因为“贪爱”。(取缘起于贪爱)

    害怕得不到,害怕失去,这就是因为贪爱而取有,取无。

    这就是“取”缘“爱”。

    “取”缘于“贪爱”,

    若无“贪爱”,心本来无取无不取,非取,非无取,非有,非无有,非有“生”,非“无生”。

    本来不在一起概念,本来无一切概念。

    “贪爱”这样的概念之所以成“贪爱”,是因为以为有个“贪爱”的主体观念,以及有所贪爱的对象(境)观念。

    若无“贪爱者”,则“贪爱”无从发起。

    若无贪爱的对境,则贪爱无落著处。

    因此“贪爱”是由于,以为有个“摄受”的主体,和以为有所“摄受”(贪爱的对境)――比如“感觉”。

    即“爱缘起于受”。

    而“受者”及“所受”的形成,是因于有触发以为“受”的触动。

    即“受”因于引发“受”的“触”及“所触”。

    无“触”及“所触”则无“受”及“所受”。

    即“受缘于触”。

    所谓“触目遇缘”,

    以为“触者”与“所触”,是从眼见色,耳听声,鼻嚊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这六处而来,即“六入”。

    故“触”缘起于“六入”。

    “六入”之所以成“六入”,是因为于六尘缘影而虚立名,妄取相。

    于是形成色的概念及色相,声的概念及声相,香的概念及香相,味的概念及味相,触的概念及触相,法的概念及法相。

    原本,色只是色,无色的概念,无色相概念。声只是声,无声的概念,无声相概念,以及香,味,触,法。

    六处之本来,无名,无相。

    即,“六入”之所以成“六入”是因为有名相概念。(“六入”缘“名色”)

    一切概念,一切相,并不是本来即有,是由于识心的妄想分别,假名安立。

    故“名色”缘起于心识。

    而心识妄想分别,假名安立,缘于“自心认取自心”(一念认取一念)从而心心辗转,念念相续――这一虚妄心行。

    若无“自心取自心”这一心行虚妄相续,则心无对境,识不孤生。

    故,“识”缘起于“行”。

    而自心妄取自心,念念相续的心行,这缘于无明。

    无明错觉地以为有“识”(即虚妄执着“识”有自性)。依识取觉。以幻执幻。幻幻相续。坚固执持相续心行之虚妄相为实。

    以为有“念念相续”,有“自心取自心”这样的心行,就是无明。

    即,“行”缘于“无明”。

    无明幻觉,因而妄认六尘缘影为“心”。

    妄执心有自性。

    坚固执持这样的“执着”而不曾体会这“执着”的虚妄,

    不曾了达这“执着”并无“执着者”,

    也并不实有那所“执着”的(对境),

    不曾体悟这“虚妄执着”不实有发生。

    就是“根本无明”。

    执着既然虚妄无实,“无明”即无实。

    故,本来无“无明”,

    十二缘起,“无明”为根,缘缘而起。因此,生死轮转。

    本来“无明”不实,“无明”非实有,则“行”非实有,

    “行”非实有,则一切“心识”非实有,

    “心识”无实如幻,则一切概念,一切相(名,色)不实如幻。

    名色既幻,则所谓“六入”无不如幻。

    “六入”皆如幻,则诸“触”如幻,

    诸“触”如幻,则一切“受”如幻,

    一切“受”如幻,故诸“贪爱”不实如幻。

    诸“爱”如幻故,诸“取”如幻。

    “取”如幻故,一切“有”如幻。

    诸“有”不实如幻,故一切“生”不实如幻。

    一切“生”不实如幻,

    故一切“变化”,一切“灭”,一切“老”,“死”皆不实如幻。

    灭如幻故,幻灭如幻,

    幻灭灭已,非幻不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伴随你一生的“十二缘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nyv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