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圕时光

作者: tinaphoto | 来源:发表于2014-07-01 09:09 被阅读0次

    圕:

    圕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字,仅用一个字即可代表“图书馆”,可直接念作“túshūguǎn”,也可合在一起念“tuān”。这个字是在由我国近代图书馆学的奠基人杜定友创造的。我第一次接触到“圕”这个字是在我进入大学后的第一节专业课。是的,我的专业是图书馆学。

    大学毕业后,我进入厦门大学图书馆,在图书馆里,有一群年轻人,常常约着一起吃午餐,所以大伙给这个小组织取了个名字叫“饭团”。因为大家都来自不同部门,有做硬件技术的,有做编程,有做读者服务的,在吃饭的时候,就会聊聊自己的工作,生活,吐吐槽,说说新的想法,于是图书馆的许多创意项目就来自这样一个跨部门的泛技术小组。在小组里,大家都发挥的自己的热情和特长,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之余,也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项目。当然,我也是饭团的一员。

    其实在图书馆,我做过好几个工作岗位,在总服务台做图书馆借还工作、在书库里管理过期刊、在漳州校区做了5年的新生培训和知识资源培训课、负责过漳州校区的艺术空间……因为,我在大学里,看书学了点photoshop,于是在图书馆里兼职做起了美工。从给新生入馆培训的读者指南,培训课件;到馆里的各种活动海报、馆报;馆内指示标识,Logo设计、从一个小单页网页的设计,再到学校大型网站设计。

    与美的事物为伍

    在生活中,接近一切与美有关的事物,享受被美好事物包围的感觉,舞蹈,音乐,美食了解,尝试,学习,是我最大的兴趣。这样状态也让我的生活变得有趣而美好。我喜欢用手机去记录下美好的瞬间,用最简单,粗略的线条,描绘简单的画面。去观察身边的每个小事物,每个人,感受每个当下的心情。

    其实我从小也没学过绘画,没有美术功底,凭着那么一点点ps的小技巧。在接受各种任务的时候,一开始我也是挺心虚的,无法把时光倒回,重新学习素描,色彩,Photoshop,illustrator各种设计软件的使用技能。我很庆幸我依然工作在校园里,在图书馆里,这个环境有最好的学习氛围,这里有最丰富的学习资源,每天和充满活力的同学们在一起,能让自己好像一直处于学生时代,一直保持着一颗学习的心。尽管书本,网络上各种视频教程,都可以轻松的大量获得学习的资源,但是最重要的,就是去动手去模仿、去练习,不断的做,大量的做,量变引起质变。

    把别人的作品变成自己的

    就像学一门乐器的时候,你总是先学着演奏别人去曲子,到达一定程度后然后才谱写自己的。在设计中也一样,一开始就是借鉴、模仿,。

    在设计过程中,学着把别人的作品转化成自己的能力。这里说的转化并不是全盘照抄,而是观察和学习。比如说版式,许多国外很多画册看上去很漂亮,以前总觉得自己做不出来那么好的效果,如果把这画册的版式给转化面积木图看看:方框里打个叉叉表示图片,方框表示文字段落豆腐块,小长条表示一行文字。把画册版式给摆成积木后,一下子觉得非常容易了。反正就这几块积木,随便你怎么摆。

    这些看上去似乎非常了不起的画面,只要拿出这些积木摆出来一看。原来它是如此简单!整个画面就那么几种积木:图片的、段落的、单行文字。当我接到10个海报或者图册的时候,总不能全用这种摆法吧?把思路进行升级,把思维进行延展,马上想法绵绵不绝涌现出来了。

    另外,色彩也曾经是我最大的困扰,相近色,对比色,色彩的明度等等,这些专业词汇其实要完全弄明白是需要经过学习和练习的。后来,我发现其实同样可以去向大师们拿作品,在大师们的画作里,在摄影师的美丽的照片里,都藏着最迷人的色彩和最佳的配色方案。把这些色彩搭配存进我的素材库了,就变成我最好的调色板了。

    设计这件事

    从前,在我心目中,设计师是一个高尚的职业,是一个充满着艺术和美的存在。但实际工作中,作为设计者和艺术家不同,艺术家只需要表达自我,表达ta想表达的一切就够了。设计者还需要一种协调能力和相对理性的态度,因为在有限的载体里表达出来的东西太多了,需要整合各方的信息与需求。

    在每个作品最后呈现出来之前,都是在经历过来自各方的不同意见,不断的改稿,那过程其实是非常辛苦的。有时我会自己沉浸在设计艺术品的憧憬中,觉得自己创作的东西很美,很有创意,可是最后在各方的修改意见下,将制作的画面改得面目全非,内心也是非常纠结和无力的。

    慢慢的,在接受不同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磨合过程中,我似乎也找到需求与效果相互匹配的平衡点。

    重点的体现

    如何去体现重点?这是最基本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我提供我的作品的时候,谁将是去欣赏作品的人?是自己还是观众?没错,是观众,所以我制作出来的东西,并不是我们用来自我陶醉的,在创作之前,首先要考虑的必然是读者最想要从这个海报或者界面得到什么。

    那如何去判定受众的需求呢?也许有的人会告诉我,要和某某网站一样!要大气!XX要放大!要用红色的!这些信息,你觉得是需求么?并不是!设计的需求者同样迷茫在他们的需求中,所以对于我来说,一定要冷静地去分析每个需求。想一下各种需求的背后所传达的信息:

    •放大,红色都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突出重点,让人一目了然,

    •大气!唯美!华丽!……这些让人毫无头绪的词汇后面,同样蕴含着各种关键词:空、震撼、梦幻、鲜亮……再深入去延伸:蓝天白云、宇宙、星空、雨滴、模糊、阳光、耀斑、殿堂、蓝色、黄色、红色……于是,会发现其实我并不缺素材,也不缺方向。

    这样的分析结束后,我发现,其实大家想要的并不是那么俗的东西,我依然可以去创作我的作品,当我把该强调的,该美化的东西做好后,我的设计作品也就应运而生。

    2013年图书馆公布了一份年度阅读“账单”,当我接到这个项目的时候,我拿到的资料是一份份零散的表格,数据。如果单单把这些数据,简单的罗列出来,就是一个又一个的饼状图,柱状图,我想大家一定没有兴趣往下看。于是,从中选择一些有意思的点,用简明的图示显示过去一年,厦大谁最爱泡馆、谁看的书最多、哪本书最抢手,等等。这份账单最“亮”之处是统计出厦大图书馆一年厕纸的用量。这是厦大图书馆第一次发布这类年度报告。用这种方式使图书馆和大家更“亲”。

    共鸣的心声

    设计为何需要共鸣?

    如刚才所说,作品是为了给别人看,别人在看的时候,会有3种情况:1、不喜欢;2、很喜欢,但是看完后就从记忆中淡化了;3、很喜欢,并且对此印象深刻,成为潜意识中存在的一部分与受众产生共鸣,往往这样的作品能够让人更愿意去接受它,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比如从去年的毕业季开始,图书馆提取毕业生的借阅历史、入馆记录、论文题目等数据,以“圕• 时光”为主题构建了一个创意网站,结合文案章节主题(缘起、初恋、故事、书单、告别、留言),收集了大量带有毕业意味的凤凰花、厦大校园和图书馆的照片。最终选择厦大毕业生熟悉的校园场景:厦门大学 大南校门、漳州校区图书馆、总馆正门、芙蓉隧道涂鸦等,作为页面主要背景元素。

    以文艺小清新风格的图文讲述了毕业生的图书馆故事,熟悉的校园手绘场景,温暖的色调和动人的文案,回忆读者在阅读中成长的经历,成为毕业生今后的温暖记忆。温暖的画面、煽情的文案是“圕•时光”成功的关键。

    简洁干净的信息传达

    在设计中,好看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好看永远不会是决定成败的因素,好的作品之所以好,一定是伴随着那天马行空的设计理念,伴随着不同人的赞同,而并非是它本身是否美观所可以决定的。如果希望得到最佳的效果,那就要将天平倾向信息的传递。

    最好的设计就是没有设计。这句话大多数人应该不会陌生,喜欢极简的一定也会赞同这点。没有设计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一种精确到了像素的美。在网上看到过一个微博,列举了美工的几个特点,其中就有毫无理由的渐变,毫无理由的投影等等,这些在设计中其实都是花瓶的存在,因为他们所能代表的,只是你加了效果,却无法传递更多的内容,

    对于这点,我分享下厦大图书馆网站的制作流程:

    1、堆:把需要的文字内容、图片一股脑扔进笔记本中

    2、排:将这些堆砌起来的内容,特别是文字,根据想要表达的内容主次,进行内容的排版,再次拿出版式用的积木板进行排列组合

    3、整:根据整体主题氛围,或者是我心中所想的目标,找出体现主题的关键元素,然后将文字、图片进行修整处理适当进行变形再设计,进行调整

    4、补:根据需求,进行素材的补充,充实画面,增加需要的效果和样式等,对于不必要的坚决不加,力求主体内容最清晰直接。

    这是我平时常用的流程,先求主次重点,其次是内容传递,最后才是效果的制作和补充,这也是设计目的的体现,不是为了好看而设计,而是因为设计的需要才好看!信息的传达是否成功,直接决定了你的作品是否被更多人所接受。

    灵感

    做设计的时候是一直自己心里装进的生活体验,不断“掏出”的状态。做每一份设计的任务就是有效的把信息,简洁而优雅的,用视觉画面传达出来,对任何事物的观察和感知是最为重要的,如果整天闭门造车,就像一块吸了水的海绵慢慢被压干一样。带着一颗充满好奇的心,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看这这颗美丽的星球,去感受这个世界,去阅读,感受文字带给我的力量,这样就会获得更多的设计灵感。

    我很喜欢这样一句话,我站在,地球上,用心看,这世界。让自己走出生活的界限,去大自然探寻最本源的力量,拿回自己重新好奇看世界的能力,从旅途中,从文字里重新认识自己。当阅读的文字在加上旅行中透过身体五官所记录下的心灵感受,这些混合在一起,变会产生神奇的化学变化。慢慢的我发现,当我开始做设计的时候,各种想法就很容易蹦进脑袋里。

    最美的时光

    2008年我在新闻传播学院念在职研究生的时候,认识一位很特别的学姐,六十多岁的博士生熊阿姨,在退休之前她一直在台湾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退休之后来到厦大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她常常和我们分享她的人生,她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她对绘画理念的传递。在她的画室里,她让我找回童心,勇敢画出我人生里的第一幅油画作品。在她的身上,我一点都感受不到年龄的距离。热情,活力,好奇心,才是实现梦想的最原始的动力,只要有兴趣,只要你愿意,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

    只要迈出第一步,然后坚持下去,也许有人觉得坚持是很难的,但如果保持一颗永远追求兴趣并不断探索的心,就会发现坚持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为坚持就是一种习惯,习惯来源于兴趣探索,这样就会形成一种主观能动性的良性循环。也一定会收获时光留给我最美的礼物。

    今年是我进入厦大工作的第十年,我想在未来的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我依然会带着一颗好奇心,继续走在路上,享受每一个美丽的瞬间,继续做出更美好的画面,继续一天天长大,而不是一天天变老。

    2014年6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圕时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nzl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