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好多人一听说谁谁谁又“啃老”了,肯定瞬间心底里就会鄙视这个人:自己挣工资了,还好意思花父母的钱。
所以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如果你的父母不是如王思聪他爹那么那么有钱,你还是不要啃老了,关键估计也没有什么可“啃”?(PS:国民老公好像还是蛮“自力更生”的,木有啃老吧?!)
但其实,也许这个词没有你想象的那么负面;换一个角度,可以理解成,人有时候需要懂得利用身边的资源,其中就包括你父母的资源。
如果说利用父母的资源,无论是金钱,渠道,或是高度,就是啃老。那么那些富有的家族,每一代都在啃老。他们是啃老吗?
并不是,他们只不过站在上一辈为他们搭建好的高度上,继续往前走而已。一个富有家族的成功,不是一辈人独自的努力,而是数辈人的积累。硬要撇开父母提供的资源,那叫矫情,不叫独立。
前不久,看到一个毒鸡汤式的财富理论——“人生的资产负债表”:出生了,我们获得的一项资产是父母,同时增加一项负债是以后的赡养责任;学习了,我们获得的一项资产是新的知识,同时增加一项负债是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旅游了,我们获得的一项资产是一路风景和心情,同时增加一项负债是花费的金钱和时间……
或许,你的这一生,就是不停地在资产负债表上做增减项,有的人的这个表会很简单,有的人越走到后面会越复杂,关键是,这样的“获得”与“负债”,是不是你最想要的,或者你需要考量:这样的得到与“负”出,是不是值得?
我更喜欢资产负债表的英文描述,balance sheet。只有平衡,才能走得更远。
小编觉得,我们也许需要给“啃老”下一个更深刻的定义,仅仅凭一个词就赋予其太多外在的枷锁,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现在来看看,“啃老”的正确姿势,回报率你一定想不到。
曾听到身边朋友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
北漂痛点的买房,他刚结婚那会, 2008年前后,北京的房价八九千,当时觉得好贵,但不限购,当时婆婆一直催促老公看房,他们可以提供几十万的首付。然而,我们觉得房价太贵,拒绝了。
过了好几年之后,考虑到定居、生活、小孩的问题,还是在北京买房了,当然,地球人都知道,房价涨了不止一丢丢,最后买到的房子,面积更小、家里人支持了更多。
我的一个小同事,工作时北京已经限购,她父母有钱但没有购房资格,她落户后父母用她的名义,买了两套房,短短五年翻四倍。今年她父母卖出一套北京房产,在家乡买了别墅,此外她在国外留过学,对海外房产也很有研究,卖了北京房产之后,她带着她父母在海外购置了一套房产。
利用孩子的北京购房资格,她们家族的资产,涨了许多;利用孩子的眼界和资源,她家的资产配置更加多元化。这个案例里,啃老不过是父母孩子双赢的一个合作。
小编有个闺蜜,家里算是二三线城市里条件不错的,毕业时,父母就全力支援首付,让她在北京买了一个小两居,如今转眼四五年过去了,她在北京的房子升值了两三百万,关键她也凭着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职位和工资都在上升。
四五年前月供5000多,现在她几乎公积金就能搞定很大一部分,反倒还攒下一些钱,又反过来支持父母,把家里原本只有80多平的房子,换成了200平的复式,一大家人的生活在短短几年间,都得到了不错的提升。
这和小诚诚(信广立诚贷) 天天念叨的理财是一样的,正所谓“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在适当的时机里,懂得利用各种机会,哪怕是“啃老”,只要有付出和得到的空间,有那种你想要的目的,也是好事并开心的。
至少,尝试着理财一把,先赚点看起来不太多的预期收益,至少先尝试,对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