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是一则号称俞敏洪《在动荡的时代做不动荡的自己》的演讲信息,消息中称俞敏洪敬重任正非,还要“别了,马云!”。我在好几个群内都看到过这个信息,其中有一个同学还发在我群内,激动的宣布,手机一定要换成华为的,任正非就是民族英雄。这么高的情绪,让我顿生狐疑。但也不能一下子针锋相对,激起同学的防御心理,引起冲突不是初衷。
稳妥起见,我先搜索了俞敏洪在亚布力论坛的演讲全文,2018年的演讲,文中根本没提马云什么事呀?而此则信息中提到了很多诸如电商的低级趣味,缺乏工匠精神,不搞研发,投机赚快钱之类的激烈批评之词。拿马云与任正非作比较,等于拿支付宝和华为手机做比较,有可比性吗?
同时看了任正非的访谈录,不愧为伟大的企业家,并没有把贸易事件诉诸于情绪。可是,我们看很多自媒体的报道,都是把华为与民族工业联系在一起,来诱导公众的。真不知道,等鸿蒙系统装到每个人的手机上,那些被情绪点燃的消费者,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去适应全新的系统。
看了这些,基本上已经判定同学当了一回传说中的吃瓜群众。在这里其实我无意评判这些内容如何,只想分享下如何避免被网络信息蒙蔽。
解决办法有时也很简单,就是在被文字诱导出情绪的时候,停一下缓一缓,有意识地往源头深入或追溯一步两步,就能掌握更全面的信息,从而验证真伪接近真相。
刘丹尼说过,教育的意义就是教你在遇到一件事的时候,如何看待它。当你对这件事进行反应的时候,总是有你自己的天性在里面,比如说有人骂你,你就想骂回去,但是你在这个反应当中会有一个哪怕是零点几秒的间隔去思考或者审视,这个间隔就是你获得的教育或者经历的意义。
所以有时我们看问题不能流于表面,要避免注意力和情绪诱导的陷阱,别一不小心成为吃瓜群众。毕竟,“内心再强大一点,就不会听风是雨;知道的事再多一点,就不会人云亦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