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0:00-12:00
字数:1800
作者:肥娇娇
今天是我语写的第6天,从字数上说,也许今天并不是最多的一天。但是既然我把文章放在了平台上,供大家参考,我想写出一些更有意义的文字。所以我会根据所读的书目,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和大家做一些分享。
关于读书是为了什么
之前我已经不厌其烦的写了很多很多的短文放在朋友圈。这些短文都提到一个观点,就是我们读那么多书,记住的不是有多少知识。
因为你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忆有多好,而是取决于你能调用多少知识以及知识关联。
人脑并非电脑
人的长期记忆储存,并非像硬盘一样可以直接复制粘贴。当我们提取时,并不会原封不动的把它们提取出来。
认知心理学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记忆提取的操作,其实是学习者有能力启动和调用,从而构成其思维的独特性。
心理学家丹尼尔·威灵厄姆(Daniel Williangham)在《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中分析说,反复练习的价值在于使某些认知活动可以自动化进行,从而为思考时所用的工作记忆腾出宝贵的时间,以用于更具策略性的活动。
越学习,也要更了解自己,不然可能是不愿意改变
李海峰曾经说过:“不要用成长的感觉,来代替成果的获得”。 我们读了很多书,数字累积起来的表象很容易造成 “成长的感觉”,但是真正变为行之有效的成果实际并没有很多。
情绪管理中讲到,了解对方,并用对方喜欢的方式,去做影响,让别人达到你想要的目标。同样,对于自己,首先要了解自己,不然就算是自己给自己”灌输“的知识,也是不容易的。当我们不愿意接受,我们又如何自愿做出改变。
结合实践经验,你能套用什么
因需而动,善用结构思考力
首先我必须要阐述清楚结构思考力是个什么东西?思考是无形的,所以我们需要把隐形的思考变成有形的逻辑关系。当我们在写文章作报告的时候,这个有形的逻辑关系能够帮助自己有条有理的叙述清楚。而这种有逻辑关系的思考力我们称之为:结构思考力。
结构思考力的大致流程是这样子:
1. 制作框架:设想问题-回答问题(定主题,定层次)
2. 完善框架:信息收集-分类(按照需求,用信息填充框架)
3. 总结概括
4. 演示
但是如果我们想把结构思考力运用到生活的各个层面,我们可以考虑因需而动。因需而动就是根据不同的需求,来设定我们思考力的框架是如何”按需“分配。
需求不同,意味着:
1. 主题不同
2. 推论的方法不同(是用演绎法还是归纳法?)
整合起来,就成为任何文章的结构,最后可以拿出来演示。(详见下面自制简易思考表格)
自制简易思考表格从经验中来---MECE模型教你如何引导孩子
这里介绍一个分类原则:
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在表达和思考问题时,分类要符合这个原则,中文意思是
”相互独立”,就是在同一层面,各分类有明确分区
”完全穷尽”,就是做到全面周密,分类没有重复也穷尽了
(如果大家想要具体了解MECE怎么用,可以去参考《结构思考力》关于这点的详细介绍)
而2*2矩阵,就是创建MECE有效工具,以下是2*2矩阵通过能力意愿进行分类,能快速判断下属在不同任务中的状态,然后因人而异采取适合的管理手段。
图为意愿能力矩阵,摘自《结构思考力》结构本身不会给我们任何的答案,它的作用是把我的注意力引领到更广阔的视角,把事情审视清楚。
这里我运用《结构思考力》里面的一个2*2矩阵,结合自身教师经验,和大家分析,引导小孩和引导大人工作其实大相径庭:
如何在孩子不同阶段进行引导
父母们一定深有体会,随着孩子的成长,符合年龄特征进行的教育,孩子一定更愿意听,那么我们应该从哪几个维度进行基本的分类?
接下来,我会在孩子年龄划分的基础上,从孩子的能力和意愿上分析,父母面对孩子的不同能力,如何做些调整以更好地引导孩子。
一,孩子在年龄比较小的时候,能力不足:
1. 但兴趣不大,而我们却想培养孩子一项能力,就可以以指导的方式;
2. 兴趣很大,我们要适当引导
二,在年龄比较大的时候,能力足够:
3. 但兴趣不大,而必须要学习时,我们要用激励的手法
4. 兴趣很大,这时候我们要放手,授权给孩子全权负责
当然,我也看到结合PPT或者思维导图用以突出重点的方式,完美展示这种思考力!如果大家有创新,也欢迎写下来,当你有了创意,按步骤进行构思,分享定是件有趣的事!
网友评论